背景:ETV1和KIT是胃腸道間質瘤家族特異的主轉錄因子和信號生存因子。在臨床前模型中,貝美替尼(BINI)抑製ETV1以及伊馬替尼抑製KIT在抑製胃腸道間質瘤腫瘤發生和發展中具有協同作用。這項單臂II期研究旨在測試貝美替尼+伊馬替尼作為一線治療晚期胃腸道間質瘤患者的療效。
方法:未經治療的晚期胃腸道間質瘤成人患者接受伊馬替尼(每天400mg)加貝美替尼(每天兩次30mg),為期28天。主要終點(EP)為RECIST1.1標準下的客觀緩解率(ORR)(完全緩解[CR] +部分緩解[PR])該研究旨在檢測僅伊馬替尼的ORR改善20%(不可接受的比率為45%;可接受的比率為65%)。使用精確的二項式檢驗,單側I型誤差為0.08,II型誤差為0.1,需要44名患者的樣本量。超過24例患者達到PR,可判定有效。次要終點按Choi和EORTC標準得出的RR,可切除性轉化率(RCR),無進展生存期(PFS),總生存期(OS)和長期不良事件。對MSK-IMPACT法檢測的表觀腫瘤基因組學、MSK-ACCESS法檢測的cfDNA、ETV1蛋白水平和轉錄組以及信號傳導抑製進行相關性檢驗。
結果:在2020年1月31日數據截止時,39例胃腸道間質瘤患者中,有38例可進行主要終點評估,其中包括3例KIT/PDGFRA野生型患者。中位年齡為60歲(範圍為29-78),女性占比為29%。
38例患者中26例確認達到PR;最佳ORR為68.4%(雙側95%CI,51%-83%;單側90%CI,57%-100%)。9例患者中8例治療後達到可切除;,RCR為88.9%(95%CI,52-100%)。目前仍有13例患者在試驗觀察(2~159周)。9例患者因疾病進展而中止試驗(11-159周),1例患者在3個月內進展,表現為原發耐藥。3/4級毒性包括CPK升高(無症狀,61%),中性粒細胞減少(11%),斑丘疹(8%),貧血(8%)。沒有觀察到意外的毒性。後續報道將介紹MSK-IMPACT、MSK通路和成對腫瘤活檢的相關性。
結論:該研究達到了其主要終點。 貝美替尼加伊馬替尼在未治療的晚期胃腸道間質瘤中非常有效,長期治療相關毒性可判可控。在胃腸道間質瘤的一線治療中,與伊馬替尼直接比較,該聯合策略值得進一步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