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對照分析:微衛星不穩定性和PD-L1在II / III期胃癌中的表達

作者:Ann Surg 來源:醫學論壇網腫瘤 日期:19-08-05

(《外科學年鑒》2019.08封麵)

微衛星不穩定性和程序性細胞死亡 - 配體1在II / III期胃癌中的表達

CLASSIC隨機對照試驗的析因分析

研究者探討了微衛星不穩定性(MSI)狀態和程序性死亡受體-配體1(PD-L1)表達作為II / III期胃癌預後和化療反應性的預測因子。

MSI狀態和PD-L1在胃癌中的表達的臨床意義尚未得到很好的闡述。

收集CLASSIC試驗受試者的腫瘤標本和臨床信息——一項卡培他濱加奧沙利鉑輔助化療的隨機對照研究。五個準單態單核苷酸標記用於評估腫瘤MSI狀態。使用免疫組織化學評估腫瘤和基質免疫細胞的PD-L1表達。

結果顯示:在592例患者中,40例(6.8%)為MSI高(MSI-H)腫瘤。可進行免疫組織化學評估的582例患者中,16例(2.7%)腫瘤細胞(tPD-L1)和165例基質免疫細胞(sPD-L1)的患者為PD-L1陽性(28.4%)。

無病生存率(DFS)的多變量分析顯示,MSI-H和sPD-L1陽性是獨立的預後因素[風險比0.301(0.123-0.736),0.714(0.514-0.991); P = 0.008,0.044),以及化療、年齡、腫瘤分級和TNM分期。

盡管輔助化療改善了微衛星穩定(MSS)組的DFS(5年DFS:66.8% v s. 54.1%; P = 0.002);在MSI-H組中沒有觀察到益處(5年DFS:83.9% v.s. 85.7%; P = 0.931)。

在MSS組中,sPD-L1陰性患者,而不是sPD-L1陽性患者,與僅手術相比,輔助化療具有顯著生存獲益(5年DFS:66.1%對50.7%; P = 0.001)。

結論:MSI狀態和PD-L1表達是臨床上可行的生物標誌物,用於患者分層和預測D2胃切除術後II / III期胃癌輔助化療的益處。

局部切除術對cT1N0食管癌應用增加的生存意義

局部切除已成為治療早期食管癌的有吸引力的替代方法,避免了食管切除術的發病率。不確定隱匿性淋巴結轉移是否會影響生存。

研究者假設局部切除cT1N0食管癌的患者由於潛在的不一致分期,而與食管切除術相比存活率較低。

檢索國家癌症數據庫(1998-2012)接受局部切除(1625例)或食管切除術(3255例)的臨床T1N0食管癌患者數據,進行觀察性研究。

接受局部切除的患者比例從1998年的12%上升到2012年的50%(P <0.001)。

食管切除術後,61%的cT1N0癌症具有一致的臨床和病理分期,5.2%的患者有陽性結節病;局部切除後37%的患者分期一致,缺失數據過多(60%)。

食管切除術後90天死亡率為7.4%,局部切除後為2.8%(P <0.001)。

雖然在未調整的生存率方麵沒有顯著差異,但調整後的Cox回歸分析顯示食管切除術後的生存率低於所有病例的局部切除[危險比(HR)1.57,95%置信區間(CI)1.27-1.95]和一致性患者分期(HR 1.68,95%CI 1.23-2.28)。

cT1N0食管癌的局部切除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與我們的假設相反,盡管淋巴結分期不完整,但接受局部切除的患者存活率較高,特別是在腺癌亞組中。

這可能反映了由於手術相關並發症和/或選擇偏倚的差異,導致死亡率的早期差異。由於該研究對比較T1a和T1b癌症之間結果的能力有限,因此需要進一步分析。

在三級護理中心重疊結腸直腸手術的做法是安全的

推進團隊護理的模式

雖然重疊手術在學術中心很常見,但對這種做法的結果觀察有限。

為確定三級護理結直腸手術實踐中重疊手術的安全性,研究者進行了一項研究。

回顧性分析研究者所在醫院1270例接受住院結直腸手術的結直腸患者。

符合條件的受試者是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間,由Mayo Clinic Rochester的一名結直腸外科醫生選擇的結直腸手術住院患者。

排除18歲以下或急診手術患者。

從美國外科醫師學會國家質量改進計劃(ACS-NSQIP)數據庫抽取數據。

此外,每個受試者的圖表都經過審查並進一步抽象,使用多個多變量模型評估重疊手術對結果的安全性。

研究隊列共納入了1270名患者,其中50.7%為女性,平均55.4歲。

576例患者(45%)接受了重疊手術。在進行重疊手術的患者和未進行重疊手術的患者之間,人口統計學、手術適應症、手術操作或複雜性沒有顯著差異。

與未接受重疊手術的患者相比,接受重疊手術的患者總體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降低(18.4%對23.6%,P = 0.02)。

研究結論認為,三級治療結直腸臨床中的重疊手術是安全的,與患者的不良後果無關。

關鍵字:PD-L1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