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歲男性顱內腫瘤,如何診斷?

作者:MedSci 來源:MedSci 梅斯 日期:18-09-03

病例簡介

患者男,63歲。

主訴:頭痛2月餘,記憶力減退10餘天。

現病史:2月餘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頭痛,間斷發作性脹痛,伴視物模糊,無惡心、嘔吐,無大小便失禁,無肢體抽搐,就診當地醫院,對症治療,效果欠佳。

10餘天出現記憶力減退,未治療。

4天前就診於當地人民醫院,行頭顱MRI結果“1.左顳葉占位性病變;2.雙額葉白質脫髓鞘;空泡蝶鞍;3.雙篩竇炎”。

現為進一步診治來我院,以“顱內占位性病變”收入我科。

發病後患者神誌清楚,飲食較差,大、小便正常。

手術:可見顳葉前下方部分腫瘤突破皮層,與硬膜粘連緊密,腫瘤呈紅色,周圍腦組織發黃,質軟,血供豐富,與周圍腦組織無明顯邊界,顳葉前6cm側裂下方側腦室顳角外側完全切除,後方殘留腫瘤以顳上溝為界,側腦室外側亦部分切除,側腦室顳角完全開放。

徹底止血,查無活動性出血,用止血紗布及明膠海綿覆蓋瘤腔,清點棉片及器械無誤,瘤腔放置引流管,可吸收縫線間斷縫合硬腦膜,骨瓣複位並用3枚鈦板6枚鈦釘固定,皮下置橡皮引流管一根,逐層間斷縫合肌肉、帽狀腱膜、皮膚,無菌紗布包紮。

手術順利,術中出血約800ml,輸AB型血陽性冰凍血漿、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600ml、4u。術中麻醉滿意。

術畢患者 T:36.7℃ P:88次/分無自主呼吸,球囊輔助呼吸R:12次/分 Bp:128/78 mmHg,未清醒,帶氣管插管,安返NSICU。

術後大體標本:灰白組織5*5*2CM。

病理結果:(左顳葉腫瘤組織)膠質母細胞瘤。

免疫組化結果顯示:CD34(血管+),EMA(灶+),GFAP(+),IDH1(R132H)(-),Ki-67(+60-80%),Oligo2(灶+),S-100(+),Vimentin(+)。

1

膠質母細胞瘤

又稱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惡性程度最高,可繼發於彌漫性星形細胞瘤,也可為原發(更常見)。原發的好發於老年人(平均55歲),臨床病史短,常小於3個月。常見擴散途徑是通過胼胝體、內囊、穹窿、前聯合及視放射直接蔓延。亞型為巨細胞膠質母和膠質肉瘤。

占星形細胞瘤的60-75%,約80%大於50歲,好發於大腦半球皮質下白質區,發病率依次為顳葉、頂葉、額葉和枕葉。常浸潤臨近皮質或通過胼胝體侵犯對稱大腦半球。

2

影像學表現

CT平掃主要顯示腫瘤呈低密度為主或等密度為主的低等混合密度病灶,CT平掃常難以區分水腫區與腫瘤的邊界,病灶較大時,形態以不規則多見,少數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緣不整,輪廓不清。100%伴有瘤周水腫,多為中重度。腫瘤區出血不少見,顯示局限性片狀高密度區。腫瘤通過跨中線結構侵及兩側大腦半球時,可形成所謂蝴蝶狀生長,較為典型。該腫瘤的占位效應較為明顯,其嚴重程度與腫瘤的大小、水腫範圍及腫瘤的部位有關。增強掃描病灶顯示實質部分常明顯強化,占96.5%,強化形式表現為花圈狀或環狀占83.9%。

MRI平掃常為混雜信號,常伴出血、囊變。MRI增強呈不規則厚壁花環樣強化,腫瘤血管生成明顯。DWI以高信號為主。MRS NAA峰下降,Cho峰升高。膠質肉瘤常位於腦表麵,當富含肉瘤成分時,MRI表現與腦膜瘤相似,以膠質成分為主時,MRI表現與膠質母細胞瘤相似。

3

鑒別診斷

絕大多數膠質母細胞瘤具有典型的CT和MRI表現,CT平掃表現為邊界不清、形態不規則的低等混合密度病灶,瘤周水腫為中重度,增強掃描後多為不均勻強化;T1WI多為低等混合信號,T2WI多為不均勻性高信號,增強掃描多見不均勻明顯強化,常呈不規則厚壁花環樣強化,腫瘤內常見壞死、囊變及出血。

膠質母細胞瘤發生於後顱窩時,應與血管母細胞瘤相鑒別。後者好發於小腦半球,瘤周水腫輕,增強後典型者呈大囊小結節樣強化,瘤周可見粗大血管引入為其特征性表現。

還應與轉移性腫瘤相鑒別。後者發病年齡較大,起病急,病灶大多較小,瘤周水腫顯著,增強後病灶多呈環狀或結節狀強化,臨床上原發腫瘤史可提供線索。

膠質母細胞瘤彌漫性侵犯大腦半球未形成明確腫塊時應與腫瘤樣腦炎相鑒別。後者是腦部炎症性病變的一種特殊類型,以腦內單發炎性腫塊為主,其CT與MRI特征為:1.病變好發於額頂灰白質交界區,邊界不清;2.CT呈低密度,MRI表現T1WI為低信號,T2WI為高信號,增強後可見結節狀、斑片狀或沿血管壁袖套樣強化。3.病變周圍水腫範圍但占位效應與之不成比例;4.抗感染治療或適當應用激素後短期病灶縮小。

關鍵字:老年,,顱內,,腫瘤,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