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中國腸癌肝轉移指南、國際版專家共識聯袂發布

作者:中山醫院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8-06-19

近年來,結直腸癌在我國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逐年上升,尤其在大中城市已躍居消化道惡性腫瘤的第一位。其中,結直腸癌肝轉移是結直腸癌診治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之一,約50%的患者在診斷和治療中出現肝轉移,是結直腸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在2018年6月15-17日舉行的第十四屆上海國際大腸癌高峰論壇上,發布了2018版《中國結直腸癌肝轉移診斷和綜合治療指南》,進一步規範我國結直腸癌的早期診斷、手術及綜合治療。大會同期召開了首部國際版結直腸癌肝轉移專家共識定稿會,以期給每一位晚期結直腸癌患者製定更加規範化和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延長患者生存時間和改善生活質量。

新版中國結直腸癌肝轉移診治指南發布

轉移性腸癌患者如果無法手術該怎麼辦?這是困擾國內外專家的難點問題之一。以往這樣的患者隻能選擇全身化療或者放棄治療。此次新版國內結直腸癌肝轉移診治指南(後簡稱“指南”)的發布給了患者新希望。

黃先生59歲,2015年9月被診斷為結直腸癌肝轉移,但由於肝轉移病灶累及兩側肝髒,病灶較大無法切除,中山醫院結直腸癌多學科團隊(MDT)為黃先生製定了先期手術切除結腸病灶,再通過轉化治療(全身化療+靶向治療)縮小肝內病灶,轉化治療3個月後肝內病灶明顯縮小,黃先生成功接受了兩側肝髒病灶的切除手術。術後接受輔助化療,預防肝轉移複發。患者術後良好直到術後兩年,腫瘤又找上了門,2017年底,黃先生的肝髒出現了新發轉移灶,這次腫瘤的位置較高、較深,如果再次手術會切除較多肝實質,使本來就所剩不多的肝髒損失更多功能,麵臨肝衰竭風險。這次MDT專家決定不采用手術治療,而是選擇局部治療工具-射頻消融,僅需局部麻醉,在介入超聲引導下,即可安全進行。射頻治療後,黃先生恢複良好,術後繼續輔助化療,就這樣病人雖未接受手術,卻可以再次處於無腫瘤疾病生存狀態,至今腸道和肝髒均無複發。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結直腸MDT團隊至今已為晚期結直腸癌患者完成了3400人次的診治,使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大幅改善。為了提高我國結直腸癌肝轉移的診斷和綜合治療水平,受衛生部臨床重點學科項目資助,2008年起中山醫院結直腸團隊在國內牽頭撰寫了《結直腸癌肝轉移診斷和綜合治療指南》,以指導我國結直腸癌肝轉移的診斷和治療,近10年更新四次,期間提出了多項治療新模式和新方法,成為行業標杆。

據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普外科秦新裕教授介紹,在指南的四次修訂過程中,中山的專家先後提出:擴大肝切除適應症,提高了肝轉移手術切除率(從19.2%提高到35.1%);推廣MDT模型,已完成96期全國培訓班,受培訓醫師超過2500名;提出轉化治療策略,更多患者接受了肝轉移的切除手術;對於無法手術的患者,倡導局部綜合治療(射頻消融、立體定向放療等),讓患者達到無腫瘤疾病狀態。最終使無腫瘤疾病狀態的肝轉移患者5年生存率接近50%,提高所有肝轉移患者的5年總體生存率(從19%提高到31%),贏得了國內外同行的肯定。

此外,中山醫院是國內最早開展機器人結直腸癌微創手術的單位之一,至今已完成1500餘例機器人結直腸癌根治手術,居全國首位。在此基礎上並不斷創新術式,包括機器人輔助直腸癌經腹會陰聯合切除術、經自然腔道取出標本並吻合(Nose手術)等,國際上首創機器人輔助多髒器同期切除術。2015年牽頭製定了國內首部機器人共識和衛生部操作指南,為國內同行開展機器人結直腸癌手術提供了操作規範和可參照的標準流程,推動我國機器人手術的快速、安全應用。在世界範圍內率先開展機器人腸、肝同期切除手術療效和安全性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結直腸癌團隊的手術創新和成果已成為行業內的領跑者。

製訂國際結直腸癌肝轉移治療共識

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國結直腸癌領域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及號召力,本次會議同時舉行了國際首部結直腸癌肝轉移診治指南定稿會。會議邀請了歐洲腫瘤外科協會主席GraemePoston教授、前任歐洲臨床腫瘤學會主席DavidKerr教授、英國亞曆山大女王醫院結直腸外科AmjadParvaiz教授、比利時魯汶大學醫院消化科SabineTejpar教授等多位國際頂級專家,共同商討並製定該國際版指南。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醫院院長樊嘉教授介紹道,本指南以國內版本為基礎,由中山醫院結直腸癌中心牽頭,在歐、美、日、韓等國際頂尖的結直腸腫瘤領域專家共同參與討論下,結合國外醫療領域的具體國情進行製定。該國際版指南的推出,很大程度上擴大了我國在國際結直腸癌領域的影響力,使我國在結直腸癌肝轉移領域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同時也是造福國際廣大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的好事。

開創腸癌患者全程管理新模式

患者在整個疾病過程中處於較為中心的地位,因此患者自身的行為及心理狀態能夠極大程度影響疾病的進程。因此,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結直腸癌團隊在國內率先實行患者全程管理新模式,重視對患者的規範化診療基礎上,倡導實踐從診療、康複、飲食到長期隨訪的病患全程管理,全方位注重圍手術期的精細管理和術後康複隨訪工作。中山醫院普外科副主任、結直腸外科主任許劍民教授介紹,該院結直腸癌中心建立了3500例患者組織標本庫和10000多例患者的電子化病例管理庫,包含詳細的隨訪信息,最長隨訪時間超過16年。

結直腸癌患者心靈創傷包括恐懼、疑慮、抑鬱、焦慮等,這些心理問題會使患者喪失生存的勇氣,影響治療的效果。因此我院結直腸癌中心建立了“結直腸癌康複俱樂部病患”交流微信群、常態化造口護理病患交流會,並定期在“中山健康促進大講堂”開展科普講座,逐步形成了較為係統的、專業的為癌症患者康複服務的模式。通過合作共建,資源優勢互補,采取多種方式幫助癌症患者及其家屬,指導患者進行心理、醫療、藥物、飲食等全方麵科學的康複治療,積極探索癌症康複道路,努力打造群體抗癌的環境,幫助患者真正實現“身心同治”。

在以往經驗上,該團隊在國內外結直腸專業大會上首次開設患者教育專場,以腸癌患者及家屬為受眾,邀請相關科室專家進行大眾化的科普講座。在結直腸癌預防、護理、飲食、治療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麵進行科普宣傳,以提高病患及家屬自身在疾病整個過程中的積極作用。期望以患者教育專場為契機,提高患者及家屬在疾病過程中的參與度,結合科普宣傳和患者俱樂部、交流群等,一整套完善的結直腸癌醫、護、患全程管理體係已經形成。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結直腸癌中心和上海市結直腸腫瘤微創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聯合舉辦的上海國際大腸癌高峰論壇自2005年開始至今已成功舉辦13屆,並吸引了大量歐美、日韓、港澳等地的相關領域頂級專家及超過8000名國內外學者到會交流。本次會議圍繞結直腸癌診治的最新理念和技術進行展開,探討內容覆蓋結直腸癌分子分型和精準診療、無創化液態活檢技術、診療規範和專家共識解讀、微創外科新術式和現場手術轉播、晚期結直腸癌的化療、靶向、免疫等綜合治療。另外,本次會議在國內率先開設結直腸癌患者教育項目,圍繞患者心理輔導、加速康複外科理念、臨床試驗研究設計等焦點問題,既強調治療效果,又重視患者生活質量改善。

關鍵字:新版,中國腸癌肝轉移指南,國際版專家共識,發布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