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勞是一種主觀不適感覺,但客觀上會在同等條件下,失去其完成原來所從事的正常活動或工作能力。
疲勞在癌症幸存者中很常見,但往往治療不夠充分。由於其複雜性,一刀切的治療方法似乎並不合適。
為了獲得更多有關疲勞影響因素和疲勞子維度的信息,來自德國的研究人員研究了乳腺癌幸存者在輔助治療期間的生理疲勞、情感疲勞和認知疲勞的潛在決定因素和相關因素。
研究人員借助於兩項隨機對照試驗的隨訪,他們在治療後12個月內,對接受癌症治療的255名乳腺癌幸存者進行20項疲勞評估問卷調查,反複評估患者的生理疲勞、情感疲勞和認知疲勞。研究人員用線性混合模型探討了不同疲勞情況隨時間變化的因素。
研究發現,化療是機體疲勞的重要誘發因素。然而,癌症治療的方式對一年後的疲勞沒有影響。肥胖增加生理疲勞,且在所有時間點都顯著相關(在12個月內Δ= 15.5),而運動似乎是有益的(Δ=-6.3)。
與生理疲勞不同,情感疲勞與不良的社會關係和對未來的擔憂有著顯著的聯係。此外,睡眠質量差和既往曾使用精神藥物與生理疲勞和情感疲勞密切相關,甚至還有認知疲勞相關。此外,潮熱與生理疲勞和認知疲勞增加有關。
總之,癌症幸存者的廣泛被診斷為“疲勞”,需要根據特定特征和症狀的多樣性確定其疲勞的不同病因。考慮潛在的影響因素,如肥胖、缺乏體力活動、睡眠問題、潮熱、缺乏社會支持或心理障礙等,可能更有利於疲勞的個體化治療。
原始出處:
Schmidt ME, Wiskemann J,et al.Determinants of physical,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fatigue: During breast cancer therapy and 12 months follow-up.Int J Cancer. 2017 Oct 30. doi: 10.1002/ijc.31138. [Epub ahead of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