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論壇網訊(記者 孫國根)8月25日,一位從美國生完孩子回國、孩子出生僅50天的年輕媽媽,因上腹脹痛到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就診,經檢查發現體內有一25厘米的罕見巨大肝癌,病情危急,隨時威脅生命。家屬抱著一絲希望找到該院肝內科專家夏景林教授。為了不讓孩子失去母愛,夏教授果斷將其收住入院,並打破“禁區”,超常規施以介入療法,經一係列科學搶救,患者轉危為安,9月27日已出院。
今天(9月27日)在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出院時合影
該患者入院時有以下情況:腫瘤特別巨大、伴有梗阻性黃疸、左側血性胸水、中等量腹水和體質虛弱等“五大狀況”,患者隻要出現任何一種情況,按常規來說都是禁忌做介入的。通常,此患者已沒有手術、介入、放療、化療的可能;免疫或中藥等治療對她來說也難以獲益;隻能進行護肝、降黃疸等對症支持治療,即先改善病人的黃疸、胸水和腹水問題,待體質恢複後再考慮治療。但夏景林和他的團隊認為,保守治療是先治標再治本,在未治療“腫瘤”這個“本”的情況下,僅僅治療黃疸、腹水這些“標”是沒有效果的。而此患者進行對症支持治療的後果,是腫瘤進一步發展,隨時可以發生腫瘤自發破裂而引發腹腔出血、肝功能衰竭、肝昏迷、肝腎綜合征、肝肺綜合征,繼發嚴重感染等情況,一般來說病人的生命也就維持兩周左右。
為贏得後續治療時間,與腫瘤搶時間,根據既往成功的經驗,夏景林與楊畢偉副教授決定先下手為強,變先治標為先治本。在與病人和家屬充分溝通和理解的情況下,決定“闖禁區”為患者實施“介入”。
為阻斷腫瘤“糧草”,在X光監控下,將一根長長的與電線差不多粗細的空心導管沿著患者腿部插入肝癌的供血動脈,然後把化療藥和碘油定向打到腫瘤深部(碘油可堵塞腫瘤血管,也可把化療藥精確輸送至腫瘤內部),然後緩慢釋放以殺死癌細胞。由於導管插到肝腫瘤的供血動脈,介入療法與傳統的化療相比,藥物幾乎完全進入腫瘤內部,其優點就是大大提高了腫瘤內部藥物的濃度,而對正常肝髒和其他組織的副作用也大大降低。
夏景林教授與病人在病房合影
介入療法後,患者總體情況逐步好轉,第一天 、第二天,第一周康複順利,黃疸指標—總膽紅素從110逐步下降到67,並渡過了低血鉀,未出現腫瘤破裂、肝功能衰竭、 肝腎綜合征、感染和消化道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情況。但素有“癌王”之稱的肝癌,絕對不會輕易“放手”,術後病人的心率一直在每分鍾120次左右,且病人的體力、 食欲恢複均不太理想。考慮主要是胸水壓迫造成的肺不張,CT也證實患者術後左側胸水有增加,這提示病情還未得到有效控製。夏景林再度與家屬商量:準備置管放胸水,放完之後再往胸腔打化療藥,以促使胸膜粘連。家屬說:“夏醫生,怎麼治療我們都聽您的”。醫患再次站到了一起。但癌性胸水不太好控製,往往是越放越多,所以臨床上不太主張放胸水,再說,這位病人因為產後和巨大腫瘤雙重因素怕很難經受住如此消耗,但胸水得不到控製,呼吸和心髒功能將逐步惡化而導致前續治療前功盡棄。慶幸的是,由於處置得當,放水成功了,最終引流出來的胸水淡黃而清亮,此表明原來的血性胸水已得到控製。這給夏景林他們的後續治療增加了信心。
放胸水後的第四天,病人出現胸痛、發熱,同時精神、體力、胃口稍有下降,心率仍然是每分鍾110至120左右。夏景林果斷把病人轉入肝科重症監護室,經一係列措施,病人的心率降到並維持在94次左右,精神、體力、胃口都有明顯好轉。9月27日(介入後第27天),患者安全出院。甲胎蛋白(腫瘤指標)已從介入前的大於60500降到19836,而總膽紅素(黃疸指標)已從介入前的110經降到55左右。這次突破常規、與腫瘤賽跑的介入治療成功地挽救了患者的生命,為患者的後續治療贏得了寶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