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檢驗科的陳政君、張晨和宋斌斌等人共同發表論文,旨在通過研究中國人32項常規檢驗項目的生物學變異數據,計算檢驗質量目標,為製定我國臨床檢驗質量標準提供依據。研究指出:(1)載脂蛋白E和遊離脂肪酸的實驗結果彌補了歐洲生物學變異數據庫的不足。(2)32項常規檢驗項目中僅少部分受到飲食因素的影響。(3)以中國人生物學變異數據為基礎設立的分析質量目標和歐洲生物學質量目標基本一致,但也有少部分項目存在差異。(4)使用生物學變異數據設立分析質量目標比使用CLIA室間評估指標更實際有效。該文章發表在2012年35卷10期的《中華檢驗醫學雜誌》上。
參考國外同行的生物學變異實驗設計和計算方法,通過對22名上海中山醫院檢驗科工作人員(男12名,女10名,年齡20~40歲,中位年齡30歲)短期(1 d內5個時間點為采血時間:8:00、10:00、12:00、14:00和16:00)、長期(連續6周,每周早晨8:00為采血時間)以及對照血清(體檢健康人的新鮮混合血清)的檢測,計算生物學變異數據、個體指數(Ⅱ)及質最目標。
結果:(1)得到了32項常規檢驗項目的短期和長期生物學變異數據以及以長期生物學變異數據為基礎的Ⅱ和質量目標。(2)發現飲食對部分檢驗項目的生物學變異有一定影響,其中最明顯的是遊離脂肪酸,餐後相對餐前的檢測值平均偏低約30%。其次是超敏C反應蛋白,餐後相對餐前的檢測值平均偏低約20%。但三酰甘油,餐後相對餐前的檢測值平均偏高約10%。(3)得出的質量目標允許總誤差適宜值與歐洲生物學允許總誤差適宜值和美國臨床實驗室改進修正案室間質量評估指標之間存在一定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