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變長,真的好嗎?當心患癌風險增加!

作者:佚名 來源:醫脈通 日期:17-03-08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體線性DNA分子末端的結構。形態學上,染色體DNA末端膨大成粒狀,像兩頂帽子那樣蓋在染色體兩端,因而得名。在某些情況下,染色體可以斷裂,這時,染色體斷端之間會發生融合,或者斷端被酶降解。但正常染色體不會整體地互相融合,也不會在末端出現遺傳信息的丟失(被降解之類)。可見端粒在維持染色體和DNA複製的完整性方麵有重要作用。

那麼端粒長度與癌症和非腫瘤性疾病風險的因果關係是什麼?端粒越長就越好嗎?

在一項孟德爾隨機化研究中,遺傳學上端粒越長,與22種原發癌中9種的疾病幾率較高有關,卻又同時降低與6種原發性非腫瘤性疾病(32種)幾率,包括心血管疾病。

這很可能意味著,端粒越長會增加一些癌症風險,但會減少某些非腫瘤性疾病風險,包括心血管疾病。這種在以端粒長度為基礎的任何診斷、預防或治療應用的權衡風險應該需要認真考慮。

由於觀察性研究對混淆變量和逆因果的敏感性,端粒長度與癌症和非腫瘤性疾病發生之間的因果方向和程度是不確定的。

為了評估端粒長度與癌症和非腫瘤性疾病風險的因果相幹性,研究人員應用種群遺傳變異作為工具變量開展了一項孟德爾隨機化研究。該項研究發表在 JAMA Oncology雜誌上。

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發布數據到2015年1月15日。

主要研究

研究人員應用非傳染性疾病的GWAS分析種群遺傳變異,並根據先前存在的疾病選擇隊列或對照參與者。共確定了163例非傳染性疾病GWAS,其中有103項摘要數據可用於分析。

數據是在普通人群中提取,將強烈與端粒長度相關的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摘要納入數據分析。

由於種群遺傳變異,根據端粒長度的標準偏差(SD)統計疾病的比值比(ORs)和95%置信區間(CIs)作為分析的主要結局。

主要結果

一共有35種癌症和48種非腫瘤性疾病的摘要數據可用,相對應420081例病例(中位病例數,2526/每種疾病)和1093105例對照(中位數,6789/每種疾病)。

由於種係遺傳變異,隨著端粒長度增加,一般會增加特定部位癌症風險。

在眾多癌種中,神經膠質瘤被觀察到相關性(ORs[95% CIs]每1-SD變化遺傳上端粒長度增加)最強,為5.27(3.15-8.81)。其它依次為:低度惡性潛能的漿液性卵巢癌,4.35(2.39-7.94);肺腺癌,3.19(2.40-4.22);神經母細胞瘤,2.98(1.92-4.62);膀胱癌,2.19(1.32-3.66);黑素瘤,1.87(1.55-2.26);睾丸癌,1.76(1.02-3.04);腎癌,1.55(1.08-2.23);和子宮內膜癌,1.31(1.07-1.61)。

對於較罕見癌種和幹細胞分裂率較低的組織部位,相關性較強。

除了冠心病(OR,0.78[95% CI,0.67-0.90])、腹主動脈瘤(OR,0.63[95% CI,0.49-0.81])、乳糜瀉(OR,0.42[95% CI,0.28-0.61])和間質性肺病(OR,0.09[95% CI,0.05-0.15])外,遺傳上端粒長度增加與精神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疾病、糖尿病和其他非腫瘤性疾病風險之間相關性的證據幾乎沒有。

這樣來看,很可能端粒長度越長,一些癌症(如神經膠質瘤、低度惡性潛能的漿液性卵巢癌、肺腺癌、神經母細胞瘤、膀胱癌、黑素瘤、睾丸癌、腎癌和子宮內膜癌)風險越高,而某些非腫瘤性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降低。

關鍵字:端粒,,癌症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