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更強健中美癌症研究夥伴關係”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科學報 日期:17-02-27

        近日,在氣候變化等科學問題上,不少研究人員對美國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憂心忡忡。但日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美國國家癌症研究中心(NCI)全球健康研究中心(CGH)主任 Edward Trimble 卻對該國的癌症研究前景表示樂觀。

        “在癌症研究方麵,我們有來自兩黨的強勁支持。”Trimble 說,“我們將在這一領域繼續取得應有的進展。” 據介紹,NCI 是全球最大的癌症研究中心之一,每年經費達 50 億美元。Trimble 說,中美癌症研究夥伴關係有著很長的曆史,雙方已經開展了 40 多年的聯合研究。他希望此次來華可以進一步促進合作。

        聯合研究

        “1979 年,卡特和鄧小平簽訂了一係列中美科技合作協定。隨後一年,雙方的第一個合作項目就是構建中國癌症死亡率圖譜,研究癌症在哪裏發生、診斷方式是什麼等問題。”Trimble 回憶說。

        從合作之初起,雙方的聯合研究就十分密集。例如,1981 年,雙方啟動肺癌、食道癌、胃癌、肝癌流行病學研究和環境與職業接觸研究;1985 年,在山西臨縣啟動營養幹預實驗;1986 年,共同啟動上海健康研究同生群等。

        隨著時間發展,近年來雙方合作進一步增多。2008 年,NCI 啟動了北京中國癌症項目辦公室,此後還與中國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醫學科學院等機構達成諒解備忘錄,開展研究與培訓合作。

        “中美雙方在癌症研究培訓與能力建設方麵已成為長期合作夥伴。”Trimble 從 1991 年到 2011 年一直擔任 NCI 癌症治療和診斷部婦科癌症治療主任,此後擔任 CGH 第一任主任至今,他可謂參與並見證了其中的很多合作。據悉,雙方已開展的雙邊全球活動包括中美共同讚助的 APEC 人乳頭狀瘤病毒研討會和子宮頸癌研討會,在非洲探索癌症和非傳染性疾病聯合工作等。

        目前雙方在美國開展的項目包括,NCI 指定的 68 個癌症中心和美國高校都有來自中國的博士後,並接待中國研究人員和訪問學者。此外,美國每年夏季還會舉辦 NCI 癌症預防和控製課程,聚焦相關理論和實踐。在中國的活動包括在聯合研究中展開培訓;舉辦聯合研討會,如針對記者的媒體討論會以及利用癌症數據了解研究和癌症預防及控製政策等。

        激動時刻

        “現在,美國癌症研究已經迎來激動人心的時刻。”Trimble 說。2016 年年底,美國國會通過了《21 世紀治愈法案》,從法律層麵保障其未來 10 年提供 48 億美元實施腦研究、癌症研究、精準醫療等一係列研究創新項目。“其中,癌症‘登月計劃’7 年支持資金為 17 億美元,2017 年的資助為 3 億美元。”Trimble 介紹。

        癌症 “登月計劃” 於去年 1 月啟動,由美國原副總統拜登主持,他組織了聯邦專題工作組,建立了若幹癌症研究所,並成立了藍絲帶小組。其目標是從前沿基礎研究到更廣泛的標準醫療等領域促進癌症預防和監測方麵的進展;鼓勵學術機構、政府和私人機構內部或之間進行更廣泛的合作與協作;此外還有加強數據分享等。

        “為了增加公眾對癌症‘登月計劃’的參與度,我們通過在線公眾思想庫、電子郵件一對一公眾反饋以及職業會議等形式,已經收到 1600 多個來自公眾的想法。”Trimble 介紹,這些建議包括鼓勵患者直接參與試驗網絡、完善癌症免疫療法轉移轉化網絡、研究抵禦藥物耐藥性的靶向鑒定方法、建立國家癌症數據生態係統等。“目前我們將其歸類為 10 大推薦項目,希望未來 3 至 5 個月會接受到更多人的反饋。” 他說。

        未來合作更加強健

        NCI-CGH 的角色包括激勵研究及實施研究結果,召集學科、機構和美國國內外以及地區內外的合作者,促進正在進行的合作研究以及探索優秀科學家和研究項目等。Trimble 希望未來中美癌症研究夥伴關係將更加強健,他認為癌症 “登月計劃” 為各國相關研究人員的合作提供了一個機遇。

        Trimble 表示,“登月計劃” 的一個目標是建立數據共享平台,使各個機構上傳病患資料,並讓每個研究員都可以通過相關軟件獲得想要的資料。“我們希望更多的國家可以參與到‘登月計劃’中來,支持自己的研究人員和資源參與合作,從而融合資料、共同協作,使我們能夠更好地防治癌症。” 他說。

        據介紹,目前中國癌症研究中心、瑞士卡洛琳斯卡醫學院以及德國、法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的相關機構均表示願意參與到計劃中來,推動相關研究。“我相信有美國國內的支持以及與各國的合作,我們可以繼續開展更好的研究。”

關鍵字:癌症研究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