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腫瘤發病率不斷攀升,而腫瘤及其治療引起的多種不良反應,如胃腸道不適、皮膚過敏、貧血等,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今天我們就來講講腫瘤相關性貧血的知識。
腫瘤相關性貧血主要是指腫瘤患者在疾病發展及治療過程中發生的貧血,患者可出現麵色蒼白、頭暈、乏力、氣促、心悸等症狀,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中國腫瘤患者的貧血發生率為60.83%。在實體瘤中,女性貧血比例高於男性,胃癌患者重度貧血的比例最高。
腫瘤相關性貧血的發生原因是多方麵的,一方麵,化療藥物尤其鉑類藥物的使用能促進紅細胞凋亡和內源性促紅細胞生成素減少,從而引起紅細胞計數減少或血紅蛋白濃度降低。此外,腫瘤放射治療,腫瘤相關的失血、溶血、侵犯骨髓等也是引起貧血的因素。
那麼,腫瘤患者在化療期間一旦發生貧血該怎麼辦呢?
促紅細胞生成素(EPO)治療
20世紀90年代開始,EPO藥物便成為治療腫瘤相關性貧血最重要的方法,該藥可有效促進紅細胞產生,糾正貧血狀態。當腫瘤患者血紅蛋白濃度≤ 100 g/L,即可開始使用EPO藥物。EPO 治療的優點是耐受性好,可明顯改善生活質量,可用於門診患者。但並非所有患者使用EPO均有效,並且相對於輸血,起效時間長,一般需要2~4周,此外若劑量控製不當,則有血栓風險。
·輕度貧血患者。
·中度但不伴隨有嚴重症狀的、休息和加強營養即可改善症狀的患者。
·行姑息性化療同時需要改善其輕中度貧血的患者。
·有輸血過敏史的患者。
使用EPO治療的理想療效是血紅蛋白平穩上升,即每4周上升幅度為10~20g/L,直至血紅蛋白升至120g/L,因此EPO的使用劑量應個性化考慮。若患者化療療程內血紅蛋白持續下降,使用EPO無效,可考慮輸血治療。
輸血治療
輸注全血或紅細胞是治療腫瘤相關性貧血的主要方式之一,其最大的優點是可以迅速升高血紅蛋白濃度。然而輸血治療的缺點也比較多:
·反複多次輸血史已引起過敏性反應、急性溶血反應、免疫反應及輸血後心源性肺水腫。
·存在病毒感染的風險,如輸血後肝炎。
·血紅蛋白濃度的波動較大,維持時間短。
·輸血引起的鐵負荷過重。
·血栓風險。
因此,在腫瘤相關性貧血患者的血紅蛋白水平下降至70g/L或80g/L之前,原則上不應考慮輸血治療。而當血紅蛋白<60 g/L或臨床急需糾正缺氧狀態時,或對EPO治療無效的慢性症狀性貧血以及在沒有時間和機會接受 EPO治療的嚴重貧血可考慮輸血治療。
鐵劑補充
對於單純缺鐵性貧血的腫瘤患者,需要補充鐵劑來減輕貧血症狀。另外,在癌症或化療引起的腎衰竭的患者中,持續性使用EPO藥物往往會導致“功能性”鐵缺乏,此狀態下,也必須補充鐵劑。常用的鐵劑有右旋糖酐鐵和蔗糖鐵,這兩種鐵劑必須在新患者中進行25mg試驗性給藥,然後根據患者的缺鐵程度確定補鐵劑量。
其他抗貧血藥
其他常見的抗貧血藥還包括葉酸和維生素B12,作用原理為補充葉酸和促進葉酸代謝,進而促進紅細胞成熟。葉酸和維生素B12均用於治療巨幼細胞性貧血,兒童亦可使用。若貧血由葉酸缺乏引起,可單獨葉酸治療,若由維生素B12缺乏引起,需葉酸和維生素B12聯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