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生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感染之後,這種病毒在人的一生當中持續存在於人體內,而且通常不會產生任何症狀。然而,大約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感染者會患上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也被稱作腺熱或接吻病),不過病情通常會在幾周後消退。但是,在罕見的情形下,這種病毒也會導致癌症產生,特別是淋巴瘤、胃癌和鼻咽癌。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嚐試著闡明EBV病毒如何對細胞進行重編程,讓它們變成癌細胞。德國癌症研究中心(DKFZ)癌症研究員Henri-Jacques Delecluse說,“在免疫係統受到削弱的病人體內,這種病毒感染導致癌症產生已得到很好的研究。但是在大多數病例中,仍不清楚的是EBV感染如何導致癌症產生。”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Delecluse、也來自DKFZ的Ingrid Hoffmann和他們各自的研究團隊為這種現象提出一種新的令人吃驚的解釋。他們首次證實這種病毒本身的一種蛋白組分促進癌症產生。當一個分裂細胞與EBV病毒接觸時,存在於這種傳染性病毒顆粒中的病毒蛋白BNRF1經常導致過量的紡錘體極(中心體)形成。因此,染色體不再在兩個子細胞之間平均地和準確地分配,而已知這是一種被普遍認可的癌症風險因子。相比之下,缺乏BNRF1的EBV確實不會幹擾染色體在兩個子細胞之間分配。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2月10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論文標題為“Epstein–Barr virus particles induce centrosome amplification and chromosomal instability”。
作為皰疹病毒科的成員,EBV感染免疫係統中的B細胞。這種病毒在正常情形下潛伏在一些被感染的細胞中,但是它們偶爾會重新激活,產生感染附近細胞的病毒後代。因此,這些細胞與這種有害的病毒蛋白BNRF1密切接觸,因而有更大的風險變成癌細胞。
Delecluse說,“我們的研究的新穎之處在於我們發現這種病毒顆粒中的一種組分是一種癌症觸發物。迄今為止已研究過的所有人類腫瘤病毒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導致癌症產生。通常而言,這些病毒的遺傳物質需要永久地存在於被感染的細胞中,因而導致一個或幾個病毒基因激活,從而導致癌症產生。然而,這些基因產物並不存在於這些傳染性病毒顆粒本身中。”
因此,Delecluse和他的同事們猜測EBV可能還會導致其他的腫瘤產生。這些腫瘤之前可能不與這種病毒存在關聯,這是因為它們並不攜帶這種病毒的遺傳物質。
對Delecluse而言,他的發現的直接後果是:“我們必須推動抵抗EBV感染的疫苗開發。這將會是阻止這種病毒感染的最為直接的策略。我們最新的結果表明初次感染可能已經是一種癌症風險,這與早期的研究證實在患上一次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病人體內,霍奇金淋巴瘤發生率增加相吻合。”
經專家估計,EBV疫苗可能阻止全世界2%的癌症病例。2005年,Delecluse和他的團隊已開發出一種原型疫苗。它是基於所謂的病毒樣顆粒(virus-like particle, VLP)開發的。VLP是空的病毒外殼,模擬傳染性的EBV病毒顆粒,因而促進人體發起免疫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