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為實”――聚焦幹細胞分子影像

作者:範偉偉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0-09-15

  分子影像幹細胞和再生醫學領域發揮這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在2010世界分子影像大會(WMIC)幹細胞高峰論壇上充分體現。

  功能成像方麵,鑒於骨肉瘤(OS)可能包含具有幹細胞特性的腫瘤細胞(CSCs),而常規化療無法針對這些CSCs而致耐藥和腫瘤複發,葡萄牙一項研究證實氟脫氧葡萄糖-18氟(18F-FDG)或可被代謝靜默狀態的CSCs少量獲取而可進行PET,從而為臨床PET-FDG成像監測CSCs和靶向治療提供有力證據。英國一項研究顯示,神經幹細胞(NSCs)具有神經再生治療的潛質,高分辨率磁共振波譜分析(MRS)可以用於描述和定量人海馬和紋狀體未分化及分化NSCs的代謝特征,從而闡明其在不同分化時期的表麵標誌。

  結構成像方麵,美國歐洲等一項聯合研究運用microCT和有限元分析法,證實基因工程間充質幹細胞(MSCs)或可用於治療骨折後骨不連,盡管顯著的修複性骨痂形成時間較晚,但是MSC成骨的生物力學性質良好,具有臨床應用的前景。

  報告基因光學成像方麵,韓國學者展示了應用生物發光監測水凝膠對於小鼠體內間充質幹細胞(mMSCs)移植後增殖影響作用的研究。體內光學成像可以成為評價水凝膠係統mMSC生物學特點的有力工具。來自中國香港的一項研究運用體內光學成像,證實外科肝切除術後肝的缺血再灌注損傷,通過循環內皮祖細胞和調節性T細胞的動員等機製,或可增加其肺轉移的可能性。

  幹細胞多模態成像方麵,我國學者證實,運用二維及空間光學、聲學、放射性同位素等多種成像方法,能夠在體外及體內對MSC治療梗死後心肌和缺血外周組織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安全性進行評價。在這一領域,從我國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曹豐教授等在國際上率先運用多模態分子影像評價了人胚胎幹細胞(hESCs)的體內轉歸(發表於Circulation,2006)以來,其研究團隊進行了基於幹細胞多模態成像平台的多項臨床前及臨床研究,並在本次大會上展示了2項相關研究,主要研究人員範偉偉、李霜獲青年學者旅行資助獎。

  迅速發展的幹細胞治療目前經曆著向轉化的關鍵階段。然而,由於現有監測方法對理想細胞類型的選擇、治療標準的統一方麵仍為機遇與挑戰並存。迅速發展的幹細胞分子影像學,在移植幹細胞的示蹤與定量評價方麵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關鍵字:幹細胞,分子影像,WMIC2010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