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28歲,因化療後全血細胞減少伴發熱、腹痛腹瀉4天,於2011年6月12日轉入ICU治療。患者於2010年11月病理明確診斷為左股骨遠端骨肉瘤,並先後2次行阿黴素、順鉑及甲氨蝶吟(MTX>成組化療。2011年2月13日出現病理性骨折,於3月7日行左膝腫瘤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術後行阿黴素、順鉑成組化療,並於5月28日、6月6日行2個療程MTX方案化療。6月8日患者出現發熱、嘔吐、腹痛腹瀉,WBC:0.39x109/L,NEUT:0.29x109/L,考慮重度骨髓抑製合並嚴重感染,6月12日轉入ICU監護治療。
轉入ICU時症見精神疲倦,發熱,腹痛,解黃褐色水樣便數次,嘔吐痰涎和黃綠色膽汁,納眠差,小便調。體格檢查:體溫38.7C,心肺檢查未及異常,全腹軟,廣泛壓痛,反跳痛,麥氏點壓痛(+>,腸鳴音5次/min,抽血針口及注射皮膚部位可見瘀斑。輔助檢查:血常規:WBC:0.05x109/L,NEUT:0.01x109/L,Hb:69g/L,Plt:4x109/L,降鈣素原檢測:2.08ng/mL,CRP:110mg/L,痰培養、血培養、糞便培養均未發現致病菌感染五項均為陰性。考慮患者粒細胞缺乏合並嚴重感染,不排除闌尾炎及自發性腹膜炎可能。轉入ICU後予層流病房隔離治療,予亞胺培南、萬古黴素、氟康哇抗感染治療,予注射用重組人白介素-11促進血小板生成,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促進粒細胞增殖和分化,同時給予白蛋白、丙種球蛋白、成分輸血對症支持治療。
6月15日患者訴腹痛較前好轉,解黃色水樣便5次。體格檢查:體溫38.2C,全腹壓痛、反跳痛較前好轉,麥氏點壓痛(+>,腸鳴音2、3次/min。腹部彩超提示腹腔少量積液,不排除闌尾炎並闌尾腫脹可能。考慮患者不耐受手術治療,治療方案調整為:亞胺培南、萬古黴素、氟康哇、甲硝哇聯合抗感染,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惠爾血、欣粒生>刺激粒細胞生成,予白蛋白、成分輸血、調理腸道菌群及營養補液等對症支持治療。經治療後,6月16日下午體溫降至正常,腹痛較前明顯好轉。體格檢查:右下腹壓痛反跳痛,其餘部位壓痛反跳痛明顯緩解,腸鳴音2、3次/min。6月18日複查血常規:WBC:2.37x109/L,NEUT:1.67x109/L,RBC:3.11x1012/L,Hb:95g/L,Plt:43x109/L。考慮患者體溫症狀超過24h,腹痛較前明前好轉,血象提示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較前明顯上升,感染情況及骨髓抑製明顯好轉,予轉骨科專科治療。經專科治療後,患者於7月6日病情好轉出院。
討論
粒細胞缺乏患者是感染的高危人群,感染部位主要是呼吸道、消化道及軸膜軟組織,常見病原體為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及黴菌。歐洲癌腫研究和治療機構對3295例發熱性粒細胞缺乏患者感染部位分析:口、咽喉部25%,下呼吸道25%,皮膚軟組織和靜脈導管15%,會陰部10%,尿道5%、10%,鼻和鼻竇部5%和胃腸道15%。
本例患者特點:(1>年輕女性,化療後出現重度骨髓抑製、粒細胞缺乏、重度貧血、重度血小板減少。粒細胞減少程度文獻少見(2>病情凶險,骨髓抑製持續,粒細胞缺乏時間長,合並腹部感染(3>有手術探查指征,患者因重度骨髓抑製導致全血細胞減少,一般情況較差,若選擇手術治療,可能出現感染加重、出血不止、術口難以愈合等不可預知的風險,手術風險極大。若選擇保守治療,腹膜炎病因難以明確,可能出現感染加劇、感染性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腸壞死、腸穿孔等危險,與患者及家屬交待病情及預後,患者及家屬選擇保守治療。
本例腹部感染主要考慮由以下原因:(1>化療藥物引起胃腸道潰瘍、腸軸膜損傷,導致全腹疼痛(2>粒細胞缺乏導致腸道菌群失調,腸道功能紊亂(3>長期使用抗生素引起腸道菌群紊亂,導致腹痛腹瀉。引起腹腔感染的病原體主要有腸球菌、革蘭陰性杆菌、真菌等。
本例患者抵抗力極度低下,並發腹部感染,而且感染後也加重粒細胞消耗和破壞。患者因重度骨髓抑製導致全血細胞減少,一般情況較差,不適宜行外科手術治療,治療上以內科抗感染治療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