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簡介
患者男,60歲,因“血壓偏高17年,加重半個月”入院。患者自1992年起出現高血壓(165/90 mmHg),近10年血壓控製於(120~140)/(80~90)mmHg。2004年,查血脂升高,B超示脂肪肝,服用阿托伐他汀。2007年體檢發現冠心病,10月起服用氨氯地平、美托洛爾、氯沙坦,血壓約130/80 mmHg。患者自發病起血肌酐(Scr)、尿蛋白和血紅蛋白水平正常。2008年10月下旬,患者勞累後血壓升高,達180/100 mmHg,無心慌、胸痛、氣促、暈厥,夜間可平臥,全身無水腫,10月29日入院。
診療經過
體格檢查:血壓150/90 mmHg,心率正常,律齊,體質指數26.24 kg/m2,雙肺呼吸音清,心尖搏動向左移位約1.5 cm,心髒各瓣膜區未聞及雜音。
患者接受氨氯地平、烏拉地爾、單硝酸異山梨酯、呋塞米、氫氯噻嗪、厄貝沙坦等藥物治療,血壓波動於150/90 mmHg。查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無異常。
患者病情變化有以下特點:① 左心衰和肺水腫 2009年1月,心胸比自0.58增至0.68,運動後出現呼吸困難、急性肺水腫,心功能Ⅲ級;② 腎損害 2009年1月,Scr自0.8 mg/dl升高至1.93 mg/dl,2個月後達2.77 mg/dl,伴大量蛋白尿(8.88 g/24h),無低蛋白血症,血鈣、磷、鉀、鈉、氯均正常;③ 貧血 2009年1月,血紅蛋白由入院時的12.3 g/dl降至9.1 g/dl,2個月後為8.1 g/dl;④ 一般情況差 貧血貌,全身水腫,乏力、納差,睡眠質量差,夜尿3~4 次,活動耐力差;⑤外周神經感覺異常 四肢指(趾)端麻木;⑥ 漿細胞病 血遊離κ輕鏈101.35 mg/L,λ輕鏈11.44 mg/L(κ/λ比值8.86),尿遊離κ輕鏈 142.6 mg/L,λ輕鏈13.52 mg/L(κ/λ比值10.55),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降低,血清免疫固定電泳見κ型輕鏈條帶,骨髓細胞學檢查見漿細胞占10.8%,其中幼稚漿細胞占3.6%,有異形性,右髂骨骨髓活檢示骨髓增生明顯活躍,考慮為漿細胞來源腫瘤,骨盆平片示退行性改變。
本例診斷為多發性骨髓瘤(MM,κ輕鏈型,DS分期Ⅲ期)、慢性腎功能不全(氮質血症期)、高血壓病(3級,極高危)、冠心病、代謝綜合征。
化療後病情緩解
2009年4月,患者轉至腎髒科,複查24h尿遊離κ輕鏈為1.326 g。采用VD方案化療,即硼替佐米聯合地塞米鬆方案:硼替佐米1.1 mg/(m2・次),地塞米鬆20 mg/次,每周給藥1次,4周為一個療程,間隔14天後開始下一療程。化療期間,患者出現以下不良反應:① 第3療程後出現非感染性腹瀉,為黃色稀水樣便,3~4 次/天,持續3天;② 血小板降低,第3療程後低至46×109/L,可自行恢複。4個療程後,根據歐洲骨髓移植協作組(EBMT)標準評估,患者病情達非常良好部分緩解(VGPR)。
病情進入維持期 調整治療方案
患者接受VD方案治療6個療程,自第5療程起進入維持期。調整硼替佐米為1 mg/(m2・次),地塞米鬆20 mg/次,每周給藥1次,並加用沙利度胺(150 mg qn)維持治療。應用沙利度胺後患者出現竇性心動過緩,心率最低為47次/分,沙利度胺劑量改為50 mg qn長期維持治療。
病例討論
診斷分析及延遲診斷的原因
本例患者有以下特點:① 血κ輕鏈、κ/λ比值均升高,尿κ輕鏈1.326 g/24h;②骨髓漿細胞占10.8%,有幼稚漿細胞;③ 正常多克隆Ig均顯著減少;④ 貧血及腎功能不全。
MM是一種漿細胞異常增生的惡性腫瘤,由於骨髓內異常漿細胞增殖,患者出現骨骼破壞(溶骨性改變),血清或尿蛋白電泳有單株峰(M蛋白),正常多克隆Ig的合成受抑製,尿中有本周蛋白,最終可導致貧血和腎功能損害。2008年,中華醫學會發布了《中國多發性骨髓瘤診治指南》,本例符合MM的診斷標準。
患者2008年即有難控製的高血壓,Scr漸升高,且心衰控製後Scr仍偏高,不符合心腎綜合征。
本例MM延遲診斷的原因為:① 忽視貧血,患者出現進行性加重的貧血後僅按照高血壓性心髒病、急性左心衰處理,未結合貧血、腎功能減退進一步鑒別、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共同病因;② 未重視腎功能減退和水鈉瀦留問題。
MM伴腎功能不全原因分析
MM患者出現腎髒損害的原因可能為:① 輕鏈導致管型腎病、輕鏈沉積病(LCDD)和腎澱粉樣變性;② 高鈣血症;③ 高鈣尿症;④化療。約30%的患者在診斷為MM時合並腎功能損害,輕鏈型MM更易發生腎髒損害。
本例診斷為κ輕鏈型MM,血、尿輕鏈水平升高,分析其腎功能損害與輕鏈相關,根據以下特點可考慮為管型腎病:① 腎損害進行性加重;② 尿中有大量輕鏈;③ 化療後隨尿輕鏈水平降低腎功能明顯好轉。管型腎病在MM腎功能損害中最常見。
腎功能損害的病因須與以下疾病鑒別:LCDD腎損害,病程較長,表現為高血壓和蛋白尿,腎功能不全多為後期表現,而本例腎功能惡化的進展迅速;腎澱粉樣變性,主要表現為腎病綜合征、蛋白尿,血壓多正常或降低。
本例治療成功的體會
硼替佐米是以蛋白酶體為靶向治療的藥物,其對MM(尤其是合並腎功能損害者)的有效性已獲證實。常規VD方案為硼替佐米1.3 mg/(m2・次)+地塞米鬆40 mg/次,於第1、4、8、11天給藥,間隔10天後開始下一療程。本例為老年患者,已有腎功能損害,基礎疾病有高血壓、高血壓性心髒病、正常Ig降低,大劑量化療可能出現副作用,故應減小藥物劑量,並延長給藥間期。從治療反應看,本例患者對化療反應良好,達VGPR標準,且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本例提示,對MM伴腎功能損害患者的化療應做到個體化用藥。
硼替佐米的副作用發生率高,其常見副作用包括胃腸道反應、周圍神經病變、發熱和血液學毒性等。本例患者僅出現腹瀉和血小板降低。在減輕治療過程中的合並症方麵,結合本例筆者有兩點體會:調整給藥間期可使感染改善、加速血小板水平恢複;在治療初期靜脈輸注小劑量丙種球蛋白以提高血清正常Ig水平,同時予纈更昔洛韋和胸腺肽,這些措施均有助於預防感染。
總結
對於老年人群的不明原因貧血和腎功能不全,須排除MM,以避免漏診。對於伴腎功能不全的MM患者,以硼替佐米為基礎的化療方案療效好,但對不同患者應個體化給藥。治療同時應加強感染預防和對多項指標的監測,以防止不良反應發生。[271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