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細胞增多伴貧血、血小板減少

作者: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陳勤奮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09-11-18

  病曆摘要 

  患者女性,65歲,因“乏力、皮膚淤斑2個月”就診。患者2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乏力、活動後心悸及右肘部皮膚瘀斑,1個月前於當地醫院查血常規:紅細胞(RBC)2.74×1012/L,血紅蛋白(Hb)81 g/L,血小板(Plt)31×109/L,白細胞(WBC)5.03×109/L,中性粒細胞(N)45.5%,淋巴細胞(L)37.6%,單核細胞(M)14.9%。骨髓塗片見成熟淋巴細胞增多(80%),骨髓活檢示成熟淋巴細胞極度增生,纖維組織灶性增生,網狀纖維染色(2+),診斷為“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細胞淋巴瘤(SLL)”。為求進一步診治於2008年8月來我院門診就診。 

  患者自起病以來無發熱、盜汗、淋巴結腫大、骨骼疼痛,無體重減輕。 

  體格檢查 

  體溫37℃,貧血貌。全身皮膚黏膜無淤點、淤斑,淺表淋巴結無腫大。腹部平軟,肝脾肋下未觸及。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WBC 5.09×109/L,N 50.0%,L 39.0%,M 10.1%,有核紅細胞(NC)1.0%,RBC 2.61×1012/L,Hb 80 g/L,Plt 33×109/L。血常規(2周後):WBC 5.09×109/L,N 39.7%,L 49.5%,M 9.2%,RBC 2.61×1012/L,Hb 69 g/L,Plt 25×109/L。 

  血清乳酸脫氫酶(LDH)、葉酸、維生素B12、鐵代謝正常。抗核抗體(ANA)1:100(+)(顆粒型),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體(ENA)(-)。血清免疫球蛋白(Ig)M 7.86 g/L,κ、λ輕鏈正常,免疫固定電泳發現單克隆IgM-κ。尿κ輕鏈 15.7 mg/L,λ輕鏈<3.97 mg/L,κ/λ3.95,免疫固定電泳未發現單株峰。血β2-微球蛋白2.84 mg/L。抗人球蛋白試驗、Ham試驗(-)。 

  骨髓塗片(圖1):有核細胞增生明顯活躍[50~80個/高倍視野(HP)],淋巴細胞異常增多(73%),多為分化較好的中小淋巴細胞,且不典型及幼稚淋巴細胞分別占1.5%;粒係比例降低;紅係比例稍低,部分晚幼紅細胞見H-J小體及脫核障礙;巨核細胞3~6個/片,顆粒型,散在血小板少見。血塗片見中幼粒細胞1%,晚幼粒細胞1%。結合流式細胞術(FCM)免疫分型,提示小B淋巴細胞增殖性疾病。 

  骨髓活檢:5~6個髓腔,細胞大量增生,幾無脂肪空泡,偶見巨核細胞,增生細胞形態一致,無明顯異形,酶標示B淋巴細胞瘤(小細胞性)。網狀纖維染色略增加。酶標:人白細胞共同抗原(LCA)彌漫(+)、L26彌漫(+)、CD79彌漫(+),泛酸羧基末端酯酶(UCHL)-1少量(+)、CD34+少量(+),CD3個別(+),上皮細胞膜抗原(EMA)個別(+),κ及λ(-),髓過氧化物酶(MPO)部分(+)。 

  FCM檢測骨髓液:CD34+0.15%NC。CD45設門:淋巴細胞群約占45%,其中CD5+28.70%,CD19+67.57%,CD5+CD19+2.73%,CD22+ 64.85%,表麵免疫球蛋白(sIg)M+ 67.52%,NK+ 5.15%,CD3+25.545,CD4+16.245,CD8+7.31%,CD23、CD10、CD34均(-)。CD19設門:CD38+6.21%,κ+ 95.0%,λ+ 3.87%。 

  FCM檢測外周血:淋巴細胞約占40%,其中CD3+41.69%,CD4+22.17%,CD20+45.40%,CD79b+30.30%,CD11c+ 6.07%,FMC+ 11.10%,CD21+5.01%,CD25+50.50%,CD3+CD25+ 15.205,bcl-2+ 31.03%,CD103、ZAP70(-)。 

  染色體檢查正常。原位熒光雜交(FISH)檢測:CCND1/IGHV基因重排(-)。JAK2/V617F(-)。 

  輔助檢查 

  胸部、腹部及盆腔CT平掃:肝髒小囊腫,餘無明顯異常。 

  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CT檢查(圖2A):全身骨髓氟脫氧葡萄糖(FDG)代謝異常增高,結合病史考慮血液係統增殖性疾病,建議隨訪。

  分析討論

      診斷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 

  
      CLL診斷明確 

  CLL診斷標準曾經多次修訂。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對CLL的診斷要求為:① 外周血B淋巴細胞≥5×109/L持續至少3個月,循環B淋巴細胞克隆性需經FCM證實,血塗片中白血病細胞特征性表現為小的成熟淋巴細胞;② 免疫分型為,CLL細胞共表達T細胞抗原CD5和B細胞表麵抗原CD19、CD20及CD23,sIg、CD20及CD79b表達水平特征性低於正常B細胞,白血病細胞每個克隆限製性表達κ或λ輕鏈;③ 診斷無需其他檢查(如遺傳學、分子生物學、血清標誌作用、骨髓檢查等),但上述檢查有助於評估預後或與其他淋巴增殖性疾病鑒別,骨髓檢查利於了解貧血和血小板減少的原因。本例B淋巴細胞數量及免疫分型與該標準不符。 

  部分健康成人出現外周血克隆性B淋巴細胞絕對值增高但<5×109/L,無淋巴結或器官腫大,無血細胞減少或CLL相關症狀,稱為單克隆B淋巴細胞增多症(MBL)。每年1%~2%的MBL發展為典型CLL。本例患者可考慮為MBL。 

  但是根據2008年WHO公布新的血液腫瘤分型,許多MBL有克隆性B淋巴細胞增生證據,無髒器腫大,並可伴貧血和血小板減少,免疫表型為CD19+、CD20+、CD5-和CD23-,屬於CLL。因此,本例可診斷為CLL。由於本例患者有貧血和血小板減少,故改良Rai分期為高危,Binet分期為C期。 

  與其他淋巴增殖性疾病鑒別 

  本例應與SLL侵犯骨髓和套細胞淋巴瘤(MCL)鑒別。本例PET-CT檢查未發現肝、脾和淋巴結腫大,不能診斷為SLL,血象改變並非SLL侵犯骨髓,而是CLL本身所致。MCL為高度惡性淋巴瘤,典型免疫表型為CD5+、CD10-和CD23-,核cyclinD1+,染色體有t(11;14)((q13;q32),與本例不符。 

  貧血和血小板減少原因 

  白血病細胞浸潤骨髓以及骨髓纖維化均可導致貧血和血小板減少。 

  本例患者脾髒不大,網狀纖維染色僅(2+),因此考慮骨髓纖維化為繼發性。 

  治療策略 

  對於CLL C期患者推薦應用氟達拉濱(Flu)、環磷酰胺(CTX)或利妥昔單抗(R)+Flu,或Flu+CTX+R(FCR方案)。但本例患者有骨髓纖維化,應慎用有骨髓抑製作用的化療藥物。利妥昔單抗為靶向治療藥物,無骨髓抑製,適合該患者應用。 

  治療經過 

  患者2008年11月入院,Hb和Plt進行性下降,Hb低至40~50 g/L,Plt<10×109/L。11月13日起予以利妥昔單抗500 mg/次,每周1次共4次。12月10日查Hb 84 g/L,Plt 65×109/L,患者出院。2009年3月複查,骨髓塗片示有核細胞增生活躍,成熟小淋巴細胞比例明顯增高,骨髓活檢示骨髓組織增生極度活躍,成熟淋巴細胞彌漫性分布,粒係、紅係、巨核細胞增生低下,纖維組織局灶性增生明顯。4月17日,當地醫院予以Flu 50 mg/d,連續4天, 5月22日再次予FC方案(Flu 50 mg/d,連續3天,CTX 400 mg/d,連續3天)。化療後患者全血細胞持續顯著減少,依賴輸血和輸血小板支持治療。為預防輸血相關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予以輸注輻照血液製品治療。 

  7月7日複查PET-CT(圖2B)仍示全身骨髓FDG代謝彌漫性異常增高,較前無明顯進展,未見肝、脾和淋巴結腫大,未發現其他腫瘤。目前繼續隨訪和支持治療。 

  ■ 點評 

  該患者表現為貧血和血小板減少,查骨髓和外周血均存在分化較好的單克隆B淋巴細胞。雖多次查淋巴細胞絕對值<5×109/L,亦未發現淋巴結及脾髒腫大,不符合既往CLL診斷標準,但修訂的《WHO(2008)造血淋巴組織腫瘤分類》論及CLL/SLL診斷標準時特別提到,部分患者單克隆性B細胞可有不典型免疫表型,如CD5-、CD23-、FMC7+或CD11c+、CD79b+。由於新標準不再強調CD5+、CD23+,該例傾向於診斷為CLL。 

  (許小平)

關鍵字:單克隆B淋乏力、皮膚淤斑、巴細胞增多症(MBL)、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細胞淋巴瘤(SLL)、繼發性骨髓纖維化、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