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作者: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林桐榆
研究出處:《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2014,312(23):2521]
對於乙肝表麵抗原(HBsAg)血清學陽性的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患者,在使用利妥昔單抗為基礎的化療方案治療期間,盡管可使用拉米夫定進行預防性治療,乙型肝炎(乙肝)仍是其嚴重並發症。研究納入2008年2月至2012年12月間10所醫療中心121例HBsAg陽性的DLBCL患者,在進行R-CHOP化療(利妥昔單抗+環磷酰胺+多柔比星+長春新堿+糖皮質激素)前1周至化療後6個月期間,每天給予患者恩替卡韋0.5mg或拉米夫定100mg治療。研究顯示,恩替卡韋組與拉米夫定組乙肝發病率分別為0和13.3%,兩組相差13.3%(P=0.003);恩替卡韋組與拉米夫定組乙肝複發率為6.6%和30%,兩組相差23.4%(P=0.001);恩替卡韋組與拉米夫定組化療中斷率為1.6%和18.3%,兩組相差16.7%(P=0.002)。研究發現,與拉米夫定相比,恩替卡韋更能有效降低患者乙型肝炎的複發可能和抑製乙型肝炎病毒的再激活。
2順鉑聯合吉西他濱方案適用於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
通訊作者:複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胡夕春
研究出處:LancetOncol2015,16(4):436
為明確鉑類為主的化療方案對於三陰性乳腺癌的治療效果,研究者於2011年1月14日至2013年11月14日期間,在國內12所癌症中心和醫院進行了一項非盲、隨機對照、混合設計的臨床Ⅲ期研究。研究共納入240例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患者,隨機給予順鉑聯合吉西他濱或紫杉醇聯合吉西他濱行一線化療,以評估鉑類化療方案的療效。研究中,順鉑聯合吉西他濱組平均隨訪時間為16.3個月,紫杉醇聯合吉西他濱組平均隨訪時間15.9個月。研究發現,兩組無進展生存(PFS)的風險比為0.692;順鉑聯合吉西他濱組和紫杉醇聯合吉西他濱組的中位PFS期分別為7.73個月和6.47個月;兩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類似,無治療相關的死亡發生。研究顯示,順鉑聯合吉西他濱對比紫杉醇聯合吉西他濱,療效不僅是非劣效而且更優。因此,順鉑聯合吉西他濱可作為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的替代治療甚或首選一線化療策略。
3阿法替尼可改善EGFR外顯子19突變陽性肺癌患者的生存
通訊作者:中國台灣大學醫學院 JamesChih-HsinYang
研究出處:《柳葉刀?腫瘤學》[LacentOncol2015,16(2):141]
為明確阿法替尼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陽性肺腺癌患者的生存影響,研究者比對了LUX-LUNG3和LUX-LUNG6兩項隨機對照臨床Ⅲ期研究的結果。在LUX-LUNG3研究中,阿法替尼組和培美曲塞-順鉑組的中位生存期均為28.2個月(P=0.39);在LUX-LUNG6研究中,阿法替尼組與培美曲塞-順鉑組的中位生存期分別為23.1個月和23.5個月(P=0.61)。但在兩項試驗中均發現,阿法替尼對於EGFR外顯子19突變陽性肺腺癌患者的生存改善明顯[LUX-LUNG3試驗中,阿法替尼組和培美曲塞-順鉑組中位生存期分別為33.3個月和21.1個月(P=0.0015);LUX-LUNG6試驗中,阿法替尼組和培美曲塞-順鉑組中位生存期分別為31.4個月和18.4個月(P=0.023)]。對實驗結果的分析也發現,阿法替尼對亮氨酸858精氨酸(Leu858Arg)EGFR突變陽性的患者無此效應[LUX-LUNG3試驗中,阿法替尼組和培美曲塞-順鉑組中位生存期分別為27.6個月和40.3個月(P=0.29);LUX-LUNG6試驗中,阿法替尼組和培美曲塞-順鉑組中位生存期分別為19.6個月和24.3個月(P=0.34)]。研究顯示,阿法替尼雖無法改善人群的總生存(OS),對Leu858ArgEGFR突變陽性的患者亦無效,但可明顯改善EGFR外顯子19突變陽性肺腺癌患者的生存。
4阿法替尼有益於少見EGFR突變的NSCLC
通訊作者: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醫學科學院廣東省肺癌研究所 吳一龍
研究出處:《柳葉刀?腫瘤學》[LacentOncol2015,16(2):141
大部分EGFR突變陽性的NSCLC患者均伴有19外顯子突變或亮氨酸858精氨酸(Leu858Arg)突變,但仍有10%的患者為EGFR少見突變[甘氨酸719任意氨基酸殘基(Gly719Xaa)、亮氨酸861穀氨酰胺(Leu861Gln)、絲氨酸768異亮氨酸(Ser768lle)突變]。為明確阿法替尼對於這些不典型EGFR突變患者的療效,研究者薈萃分析了LUX-LUNG2、LUX-LUNG3和LUX-LUNG6三項隨機對照臨床Ⅲ期研究的結果。在三項研究中共75例患者為不典型EGFR突變。使用阿法替尼治療後,患者的中位PFS期分別為10.7個月(LUX-LUNG2)、2.9個月(LUX-LUNG3)、2.7個月(LUX-LUNG6);中位OS期分別為19.4個月(LUX-LUNG2)、14.9個月(LUX-LUNG3)、9.2個月(LUX-LUNG6)。結果顯示,阿法替尼對於Gly719Xaa、Leu861Gln、Ser768lle等少見EGFR突變的NSCLC患者有效。
5貝伐珠單抗聯合化療有益於中國晚期非鱗NSCLC
通訊作者: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 周彩存
研究出處:JClinOncol2015,33(19):219
不同人種對同一種治療可能存在療效差異,為明確一線貝伐珠單抗聯合鉑類治療對於中國患者的療效,研究者進行了一項臨床Ⅲ期BEYOND研究。研究納入276例晚期或複發非鱗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並在卡鉑/紫杉醇治療基礎上隨機給予貝伐珠單抗(B+CP)或安慰劑(PI+CP)治療。結果顯示,B+CP組患者的無進展生存(PFS)期為9.2個月,PI+CP組PFS期為6.5個月(P<0.001);B+CP組患者的總生存(OS)期為24.3個月,PI+CP組OS期為17.7個月(P=0.0154);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陽性患者中,B+CP組患者的中位PFS期為12.4個月,PI+CP組中位PFS期為7.9個月;EGFR野生型患者中,B+CP組患者的中位PFS期為8.3個月,PI+CP組中位PFS期為5.6個月;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類似。研究顯示,對於中國患者,在卡鉑/紫杉醇基礎上添加貝伐珠單抗治療耐受性良好,並可產生具有臨床意義的治療獲益。
6內鏡篩查和幹預項目可顯著減少ESCC所致死亡
通訊作者: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喬友林
研究出處:《臨床腫瘤學雜誌》[JClinOncol2015,33(17):1951
目前,國際上對食管鱗狀細胞癌(ESCC)患者是否應該進行內鏡篩查並無共識,為評估內鏡篩查和幹預項目能否減少ESCC死亡率,研究者利用色素內鏡對6827例受試者進行了篩查,並對其中3319例不典型增生或隱性癌患者實施治療幹預。6200例對照組患者中,有797例進行了隨訪。在隨訪的10年中,共確診了652例ESCC及發生了542例ESCC相關的死亡。幹預組累計降低的死亡率為3.35%,而對照組為5.05%(P<0.001)。同時,幹預組ESCC發生率明顯低於對照組(4.17%對5.92%,P<0.001)。研究顯示,內鏡篩查和幹預可顯著減少ESCC所致死亡,檢測和治療癌前病變亦可顯著降低ESCC發病率。
72015年ASCO年會口頭報告唯一中國研究
通訊作者: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 汪建平
研究出處: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大會報告
在ASCO年會上,汪建平教授代表FOWARC研究課題組進行了題為“mFOLFOX6[奧沙利鉑、四氫葉酸、5氟尿嘧啶(5-FU)]聯合或不聯合放療用於局部進展期直腸癌新輔助治療的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初步結果”的發言。該研究設計了一組新的輔助治療方案:在圍手術期單純使用FOLFOX全量化療後根據病情需要再決定術後是否需要加入放療。該研究包括病理完全緩解(pCR)率在內的初步研究結果喜人,這也是其成為唯一入選ASCO口頭報告的中國研究的主要原因。
8為設計建立可準確預測非顯性鼻咽癌(NPC)患者預後
通訊作者: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曾益新 曾木聖 麥海強
研究出處:《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雜誌》[JNatlCancerInst2015,108(1):1]
為設計建立可準確預測非顯性鼻咽癌(NPC)患者預後的預後列線圖(nomogram),研究者對2007~2009年間1630例鼻咽癌患者的數據進行分析後發現,患者年齡、性別、體質指數(BMI)、腫瘤的T分期、N分期、治療前高敏C反應蛋白(hs-CRP)、乳酸脫氫酶(LDH)、血紅蛋白(HGB)水平,以及血漿EB病毒(EBV)DNA均為影響nomogram準確預測預後的獨立影響因子。在包含或不包含EBVDNA作為參考因子的情況下分別設計建立預後nomogram,通過比較這兩個nomogram的療效預測效果後發現,包含血漿EBVDNA的預後nomogram能更準確預估NPC患者預後。
9Hp清除可作為胃癌預防策略
通訊作者: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遊偉程等
研究出處:《胃腸道》(Gut雜誌2015年5月18日在線發表)
為明確通過清除幽門螺杆菌(Hp)作為胃癌預防策略的利弊,研究者在中國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進行了一項以社區為基礎的幹預試驗。研究者對184786例28歲~54歲的受試者進行了13C尿素呼氣試驗,並對Hp陽性受試者給予四聯抗Hp治療或安慰劑。57.6%受試者檢查為Hp陽性,共有94101例患者完成了全部試驗。進行四聯抗Hp治療後,患者的Hp清除率為72.9%。與劑量相關的清除Hp失敗的因素包括患者性別、抽煙、酗酒、體質指數(BMI)、既往有胃疾病史等。綜合這些影響因素,根除Hp失敗率在男性受試者中為48.8%,在女性中為39.4%。研究顯示,清除Hp治療具有可行性和可接受性,Hp清除治療在胃癌預防策略中具有很大潛力。
10預後列線圖可預估NKTCL患者生存
通訊作者: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李曄雄
研究出處:《白血病》[Leukemia2015,29(7):1571
此項多中心研究對從2000~2011年間來自10所癌症中心的1383例未經治療的結外NK/T細胞淋巴瘤(NKTCL)患者的數據進行分析,以建立一個可對NKTCL患者的總生存(OS)進行預估的預後列線圖(nomogram)。研究者比較了目前被廣泛使用的美國安娜堡(AnnArbor)分期係統、國際預後指數(IPI)和韓國預後指數(KPI)的利弊之後,通過一致性指數(C-Index)和校正曲線來評估所設計的nomogram對NKTCL患者預後的預測程度。結果顯示,該nomogram可準確預測NKTCL患者的5年OS率,預後nomogram可作為NKTCL患者OS的獨立風險評估指標。
2015年度新聞事件選登
2015年8月
CSCO正式成為國家一級學會
2015年8月,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成立大會暨第1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會議宣布國家一級學會、中國臨床腫瘤學會正式成立,通過了《中國臨床腫瘤學會章程》草案,還經由無記名投票選舉了CSCO第一屆理事會。吳一龍教授當選為CSCO第一屆理事長,馬軍、秦叔逵、王綠化、梁軍、程穎、徐瑞華、赫捷教授當選為CSCO第一屆副理事長,李進教授當選為第一屆秘書長。
2015年9月
2015年CSCO年度成就獎
2015年9月,CSCO年會上,同濟大學附屬天佑醫院的李進教授因CONCUR研究獲得2015年CSCO年度成就獎,這項中國專家組牽頭的國際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Ⅲ期臨床研究,豐富了轉移性結直腸癌現有的科學證據,將既往接受過標準化治療和靶向治療的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的總生存期再次延長,為中國的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2015年9月
2015WCLCIASLC傑出科學獎
2015年9月,第16屆世界肺癌大會(WCLC)在美國丹佛舉行。在本次大會上,國際肺癌研究學會(IASLC)將IASLC波爾?邦恩(PaulA.Bunn)Jr.科學獎(原IASLC科學獎)授予了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醫學科學院、廣東省肺癌研究所的吳一龍教授。該獎項是為了表彰吳一龍團隊這些年來在精準醫療領域作出的貢獻。在肺癌治療中,吳一龍團隊在以靶向治療為代表的精準醫學方麵開展的十幾年前瞻性的前沿工作推動了靶向藥物在世界各國的使用,把肺癌臨床治療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2015年10月
ASTRO唯一國際優秀論文獎
2015年10月,第57屆美國放射腫瘤學會(ASTRO)年會在美國聖安東尼奧召開。山東省腫瘤醫院於金明院士、袁雙虎教授的研究成果“Lewis肺癌模型18F-Alfatide新生血管與18F-氟脫氧葡萄糖(FDG)發射型正電子斷層顯像代謝體積的比較研究”榮獲本屆大會唯一的國際優秀論文獎。該研究首次將新型的血管生成顯像用於無創性界定肺癌腫瘤邊界和放療靶區,並取得了超越傳統的脫氧葡萄糖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FDGPET)的比較優勢。該方法理論上不僅僅是腫瘤診斷和靶區精準勾畫的有效工具,還在療效預測和治療方案決策與調整中具有更廣闊的潛在應用價值。
2015年11月
全球癌症醫療報告:中國HCC治療解析
JClinOncol11月在線發表了關於全球癌症醫療在高收入國家(HIC)與低/中收入國家(LMIC)之間差距的專題報告。香港中文大學陳林教授等和解放軍八一醫院的秦叔逵教授,在此專題中共同撰寫了中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與肝細胞癌(HCC)相關的流行病學數據和危險因素,並在文中介紹了用於預防HCC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策略新進展、改善確定性HBV相關HCC轉歸的方法,以及專門用於HBV相關性HCC的靶向藥物研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