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細胞淋巴瘤(MCL)是一種少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亞類,占NHL的6%左右。由於其較為清晰的發病機製和具有較為公認的診斷指標,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2015年ASH會議針對以下MCL熱點問題進行了探討。
一、MCL維持治療
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ASCT)後MCL的維持治療是今年ASH的一大熱點。
首先是來自加拿大的一項回顧性分析(摘要號1995),95例接受ASCT的MCL患者納入研究,72例進行了利妥昔單抗維持,維持治療者中位無進展生存(PFS)期(9.06年對2.87年, P<0.001)和總生存(OS)期(未達到對5.19年,P<0.001)明顯長於觀察組,進一步明確了利妥昔單抗在MCL自體移植後維持治療中的地位。
磞替佐米作為MCL的一線及二線用藥,取得了顯著療效,那麼是否可作為MCL的維持治療藥物選擇呢?來自美國的CALGB 50403研究(摘要號337)表明,ASCT後應用磞替佐米鞏固或維持可顯著延長PFS期。該研究是在CALGB 59909的基礎上加上磞替佐米鞏固或維持,具體方案:R-CHOP/MTX x 2-3療程,EAR方案動員幹細胞,CVB預處理後進行ASCT,ASCT約90天後進行磞替佐米鞏固(BC)或維持(BM),BC方案為磞替佐米 1.3mg/m2, d1,4,8,11,每3周1療程,共4療程;BM方案為:1.6mg/m2 /周,連用4周,停4周,共18個月。共102例患者進行ASCT後進入BC和BM的隨機分組,65%的患者完成BM,66%完成BC方案,28%的BC組患者和13%的BM組患者因為嚴重不良反應終止治療。5年PFS率在BC和BM組分別為69%和70%。與曆史性研究CALGB 59909比較,得益於BC和BM的加入,CALGB 50403研究的ASCT後5年PFS率明顯提高(72.7%對51.5%, P=.0006)。
荷蘭學者同樣嚐試在MCL患者ASCT後應用磞替佐米維持(摘要號339),卻並未得到理想結果。其具體方案為:R-CHOPx3/R-Ara-cX2後進行ASCT,獲得PR或以上的患者隨機分為磞替佐米維持或觀察兩組,磞替佐米維持用法為1.3mg/m2 IV,每2周1次,共2年。共62例患者完成隨機,僅50%的患者完成既定的磞替佐米維持方案,中位隨訪51個月,磞替佐米維持組4年無事件生存(EFS)率為71% ,4年的OS率為93%,觀察組則分別為72%和90%,無顯著差別,因此否定了磞替佐米 MCL自體移植後維持治療中的作用。
磞替佐米與利妥昔單抗具有藥物協同性,兩者聯合是否可作為MCL患者ASCT後到維持治療方案呢?美國希望之城報道了利妥昔單抗聯合磞替佐米作為ASCT後維持的一項Ⅱ期研究的中期結果(摘要號1961),該項研究納入16例ASCT後獲得CR的MCL患者, 維持方案為磞替佐米 1.3mg/m2/周,每3個月連用4周,利妥昔單抗 375mg/m2/周,每6個月連用4周,共維持2年。自維持之日起計算,2年EFS率和OS率均100%,結果令人鼓舞。其最主要的3/4級毒婦作用為粒細胞減少(4例),淋巴細胞減少(3例),肺炎(1例),皮膚感染(1例),耐受性良好。
二、MCL的新藥治療
BCR信號通路抑製劑是近年來B細胞淋巴瘤治療的熱門話題,本次ASH關於MCL的新藥並不多。
一項國際多中心Ⅱ期臨床研究評估了一個全PI3K抑製劑buparlisib (BKM120)在複發/難治MCL中的療效(摘要號1493),PI3K有4個不同的異構體,在不同疾病時期腫瘤細胞可能利用不同的異構體,這導致了單獨某一亞型PI3K的抑製劑容易耐藥,BKM120是一個全PI3K 的抑製劑,可能克服該問題,該研究共納入22例複發/難治患者,口服buparlisib 100 mg/ d治療至疾病進展或不能耐受,ORR 22.7%,1 例CR,3例PR,13例(59.1%)SD,中位PFS期為11.3 個月。
前期結果表明BTK抑製劑ibrutinib和mTOR 抑製劑temsirolimus對複發/難治MCL均有良好效果,那麼到底哪家更強?摘要號469的國際多中心隨機Ⅲ期臨床研究直接比較了兩藥對R/R MCL療效,共280例R/R MCL患者被隨機分為ibrutinib和temsirolimus兩組,Ibrutinib組ORR和CR率分別為71.9%和18.7%,顯著優於temsirolimus的40.4%和1.4%(P<0.0001)。Ibrutinib 組中位PFS期為14.6個月,亦顯著高於temsirolimus組的6.2個月(P<0.0001)。
三、Ibrutinib在MCL中耐藥問題
Ibrutinib在MCL的療效得到廣泛認同,隨著ibrutinib的應用,其耐藥問題亦浮出水麵,本次ASH不少研究關注MCL患者中ibrutinib耐藥問題。
來自MD Anderson的王魯華教授團隊前期建立耐ibrutinib的細胞係,發現其PI3K/AKT/mTOR/MCL-1信號通路活化增加,且對卡非唑米、ABT-199、mTOR抑製劑BEZ和AZD敏感,提示這些藥物可能克服ibrutinib耐藥(摘要號707)。無獨有偶,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團隊體外研究發現腫瘤微環境為ibrutinib和ABT-199 耐藥提供庇護所,與NF-kB, JAK-STAT, PI3Kδ, 抗凋亡蛋白MCL1, BCL-xL, 或Survivin等聯用可克服細胞耐藥,ABT-199與ibrutinib在CLL和MCL具有協同抗腫瘤活性(摘要號448)。另外,體外研究表明卡非唑米(摘要號4006)、BET蛋白BRD4的拮抗劑JQ1(摘要號3704)、蛋白酶體去泛素化酶 USP14和UCHL5的小分子抑製劑bAP-15(摘要號1557)均與ibrutinib具有協同抗腫瘤活性,可能克服其耐藥性。
四、PET/CT在MCL中的應用問題
PET/CT在淋巴瘤中的預後判斷意義向來具有爭議性,其在MCL中的預後作用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次ASH會議有兩項報告對此進行了探討。
首先是來自法國的一項Ⅲ期前瞻性臨床研究(LyMa研究,摘要號335),94例患者在診斷時及ASCT前均進行例PET/CT評估,分析顯示,無論是診斷時的SUVmax(11.4)還是中期PET/CT的ΔSUV (29.65%)均具有預後判斷意義,診斷時的SUVmax對PFS預後判斷獨立於經典的MIPI預後評估係統。
另一項同樣來自法國的回顧性研究(摘要號3951)也顯示, Deauville五分法評判中期(3-4療程後)PET陰性患者具有獨立對PFS預後判斷意義,該研究納入另61例初診MCL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