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黑色素瘤論壇--學術盛宴 精彩紛呈

作者: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連斌 斯璐 來源:臨床腫瘤學論壇 日期:15-11-04

        本屆 CSCO 惡性黑色素瘤論壇由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郭軍教授、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梁軍教授擔任主席。來自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 Charles M. Balch 教授、 紀念斯隆-凱特林癌症中心的 DanielCoit 教授、 本論壇主席郭軍教授、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林桐榆教授、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劉基巍教授、 北京積水潭醫院的牛曉輝教授、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的潘宏銘教授分別作了精彩紛呈的專題報告。另外還有8 位來自國內外不同腫瘤中心的學者帶來了各具特色的論文交流。本屆論壇新開設的病例討論將會場氣氛徹底點燃,十餘名與會專家各抒己見, 會場聽眾也積極參與, 將本屆論壇的學術氛圍推向高潮。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黑色素瘤診治指南(2015 版)》於本屆黑色素瘤論壇成功首發, 相信將為中國黑色素瘤患者帶去福音。

 斯璐

        專題報告

        約翰斯·霍普金斯研究所臨床試驗和轉化研究項目副主任、 前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執行副主席和首席執行官、 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JCC)黑色素瘤分會主席 Charles M. Balch 教授帶來的專題報告題為 “Ⅲ期和可切除Ⅳ期黑色素 瘤 的 聯 合 治 療 措 施 ”。 Charles M.Balch 教授作為 AJCC 委員會黑色素瘤分會主席, 對 AJCC 分期進行深入研究, 針對不同分期的術後患者提出了可能的聯合治療方案, 尤其對Ⅲ期和可切除Ⅳ期黑色素瘤患者的術後輔助治療、 術前新輔助治療結合目前的最新靶向治療、 免疫治療等均作出了合理的預測。

        Charles M. Balch 教授提出黑色素瘤多學科治療理念如下。

        1. Ⅰ、 Ⅱ期黑色素瘤患者: 對於ⅠA期患者, 擴切切緣 1 cm, 可不行前哨淋巴結(SLN)活檢, 除非患者高危; 對於ⅠB、ⅡA、 ⅡB、 ⅡC期患者, 切緣 1~2 cm, 大多數患者需行 SLN 活檢。

        2. Ⅲ期黑色素瘤患者: 建議進行淋巴結清掃, 術後可考慮臨床試驗(輔助生物治療), 可以進行術後大劑量幹擾素(HD-IFN)治療[尤其是潰瘍(+)患者];需要行放療的患者為>4 個淋巴結或複發淋巴結陽性患者。

        3. Ⅳ期黑色素瘤患者: 局限性病灶可考慮手術切除, 而檢查點抑製劑免疫治療、 靶向治療、 傳統化療聯合抗血管生成藥物治療均可作為重要選擇。

        總體來說, 對於每一例黑色素瘤患者而言, 局部複發、 區域轉移、 內髒轉移的預測因子對於治療尤為重要。

        美國紀念斯隆-凱特林癌症中心外科學、 腫瘤學教授、 美國腫瘤外科學會(SSO)候任主席、 黑色素瘤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NCCN)指南編寫組重要成員 Daniel Coit 教 授 帶 來 的 專 題 報 告 題 為 “2015NCCN 黑色素瘤指南更新重點”。Daniel Coit 教授作為黑色素瘤 NCCN 指南編寫組重要成員, 對2015 年 NCCN 指南的更新有著獨到的見解, 報告詳盡分析了新版指南的更新之處、 更新的循證醫學證據來源、 未來可能的更新領域、 並對未來黑色 素 瘤 的 規 範 診 治 發 展 進 行 了 預 測 。 新 版NCCN 指南更新重點如下。

        1. SLN 術前檢查選擇。局部淋巴結觸診不滿意者, 在 SLN 活檢前可考慮超聲或 CT 檢查, 但後者無法取代 SLN 活檢; 若懷疑淋巴結轉移, 應通過活檢進一步證實。新版 NCCN 指南增加淋巴結轉移的超聲診斷標準——周邊供血、 中心區回聲消失(靶環狀結構消失)和球樣改變; 三者的敏感度和陽性符合率分別為 77%和 52%, 60%和65%, 30%和 96%, 如果三者同時出現, 敏感度則為 82%。

        2.淋巴結清掃的選擇。SLN 中的腫瘤直徑<0.1 mm 的患者不需要進行區域淋巴結清掃,其 5 年生存率高達 91%。

        3. Ⅳ期轉移灶不能手術切除患者根據基因是否突變和疾病進展快慢分別討論。建議所有晚期患者治療前都做基因檢測(包括 BRAF 和c-KIT)。快速進展型指預期 12 周內腫瘤快速進展、 乳酸脫氫酶(LDH)>1.5 倍正常高限、 多髒器轉移的患者, 或者醫師根據臨床經驗來判斷。緩慢進展型即非快速進展型患者。基因突變和疾病進展快慢狀態決定抗腫瘤治療選擇, 將為後期治療提供依據。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 CSCO 執行委員會委員、 CSCO 黑色素瘤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CSCO 腎癌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郭軍教授帶來的 專 題 報 告 題 為 “ 黑 色 素 瘤 免 疫 治 療 發 展 趨勢”。 郭軍教授通過深入淺出的介紹, 讓與會者更全麵地了解了當前免疫治療的發展趨勢。郭教授首先介紹了免疫治療的起源、 20 世紀免疫治療的大事件以及抗腫瘤免疫是如何發揮作用的。之後, 他以黑色素瘤為例, 重點介紹了近年來免疫治療在黑色素瘤領域的發展曆程和未來方向, 如下。①聯合治療的療效雖然優於單藥,但費用高出近 4 倍!將患者分組可能解決這一問題, 程序性死亡分子配體 1(PD-L1)高表達患者單藥與聯合用藥療效相當, 使用程序性死亡分子 1(PD-1)單抗單藥就已經足夠; 對於 PD-L1 低表達的患者, 聯合用藥可能更有前景。②聯合組副作用明顯高於單藥組, 未來需要關注在保證聯合用藥效果的同時減少副作用, 使用免疫抑製劑或提高 PD-1 單抗的用量等。③Ipilimumab 應該不是 PD-1 單抗最佳的聯合 “夥伴”, 從免疫學基礎研究入手, 尋找 PD-1 單抗最佳的聯合 “夥伴”是未來最炙手可熱的研究方向。④尋找 PD-1單抗療效預測因子。目前 PD-L1 尚不是最佳的療效預測生物標誌物,在這方麵還需要大量基礎研究, 而這有可能為尋找 PD-1 單抗的最佳聯合“夥伴” 帶來幫助。在短暫的幾十分鍾的演講中, 郭軍教授形象準確的解讀贏得陣陣滿堂喝彩, 諸如 “疫苗類輔助治療試驗——幾乎 ‘全軍覆沒’”、“T 細胞腫瘤免疫—— ‘手刹+腳刹’ 雙管齊下”、“免疫治療起效慢但持久—— ‘讓子彈飛一會兒’” 等生動形象的解讀引起了聽眾的積極共鳴。

郭軍教授(中)與 Daniel Coit教授(左)和Charles M. Balch教授(右)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林桐榆教授帶來的專 題 報 告 是“PD-1 抗 體 的 毒 副 反 應 分 析 ”。PD-1 抗體近幾年來已經成為各大腫瘤爭相研究的重點、 熱點, 其療效及反應持久性引起了腫瘤學者密切關注, 但對其毒副反應卻關注甚少, 林教授係統地回顧了 PD-1 抗體的毒副反應, 並分享了幾例患者的獨特毒副反應表現。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劉基巍教授帶來的專題報告是 “亞洲黑色素瘤的管理”。亞洲黑色素瘤患者的病理亞型、 生物學特點與歐美高加索人群均有差異。劉教授從黑色素瘤流行病學、 基因分析、 肢端/黏膜黑色素瘤輔助治療、 晚期治療等方麵對亞洲與歐美的患者進行了對比分析。

        北京積水潭醫院牛曉輝教授帶來的專題報告是 “中國黑色素瘤外科治療現狀”。牛教授從局部手術、 擴切術、 SLN 活檢術、 淋巴結清掃術、姑息手術方麵對中國黑色素瘤外科治療現狀進行了相關闡述, 並就局部手術範圍及術式與國外學者進行了交流。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潘宏銘教授帶來的專題報告是 “PD-1/PD-L1/細胞毒性 T淋巴細胞相關抗原 4(CTLA-4)抗體在臨床實踐中的發展”。近五年來, PD-1/PD-L1/CTLA-4 抗體為代表的免疫治療已成為目前抗腫瘤治療的新趨勢。潘教授詳盡地對比分析了 3 種類型免疫治療藥物的臨床療效及發展前景。論文交流

        在本屆 CSCO 惡性黑色素瘤論壇上, 7 位學者為聽眾帶來了 8 篇論文交流報告。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蘭世傑博士以 “大劑量幹擾素α-2b 治療皮膚黑色素瘤患者視網膜病變特征” 為題進行了論文交流, 描述了幹擾素治療後的眼底獨特副反應表現。美國路易維爾大學的 Chesney Jason博士分享了 nivolumab 和 ipilimumab 聯合用藥的經驗以及安全性分析。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斯璐副教授以 “依維莫司治療 mTOR 突變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Ⅱ期研究” 為題進行了論文交流, 分析了依維莫司治療 mTOR 突變黑色素瘤的療效和安全性。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連斌博士以 “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腦轉移評估” 為題進行了論文交流, 分析評價了中國人群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腦轉移患者的臨床特征、 生存分析[無進展生存/總生存(PFS/OS)]。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王軒博士以 “大劑量幹擾素輔助治療攜帶基因突變的高危黑色素瘤的療效”論文交流, 分析了攜帶基因突變黑色素瘤患者幹擾素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文習之博士以“中國黑色素瘤患者使用靶向免疫治療抗體副反應分析” 為題進行了論文交流, 分享了中國患者免疫治療副反應的診治經驗。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毛麗麗博士以 “替莫唑胺聯合依維莫司治療複治不可切除的ⅢC 期或 Ⅳ期黑色素瘤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 為題進行了論文交流, 分析評價了替莫唑胺聯合依維莫司在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中的療效及安全性。

        病例討論

        討 論 的 兩 個 病 例 分 別 由 北 京 大 學 腫 瘤 醫院、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提供。第 1 個病例為手術、 輔助治療範疇。與會專家學者詳細討論了手術方式、 淋巴結活檢/清掃方式、 輔助治療選擇。第 2 個為晚期黑色素瘤多線治療失敗的病例。與會專家學者討論了多線治療失敗的可能原因、 未來可選擇的治療方案。

        指南發布

《中國黑色素瘤診治指南(2015 版)》封麵

        《中國黑色素瘤診治指南(2015 版)》於本次論壇上成功首發。近 5 年來, 黑色素瘤的臨床治療研究取得了數次突破性進展, 黑色素瘤已經成為所有惡性腫瘤當中治療模式變化最快的惡性腫瘤。為適應黑色素瘤治療迅猛、 快速的發展, 並使我國黑色素瘤的臨床實踐更加規範和國際化, CSCO 惡性黑色素瘤專家委員會經多學科專家討論並反複廣泛征求意見, 更新並增添了較多內容, 編定了《中國黑色素瘤診治指南(2015 版)》, 希望為我國廣大臨床腫瘤醫師提供最新、 最實用可行的循證醫學證據以指導臨床實踐。《中國黑色素瘤診治指南(2015 版)》由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郭軍教授擔任編寫組組長, 解放軍第八一醫院全軍腫瘤中心秦叔逵教授、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梁軍教授、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林桐榆教授擔任編寫組副組長,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斯璐副教授擔任執筆人。專家編寫組成員包括來自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北京同仁醫院、 北京積水潭醫院、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浙江省腫瘤醫院、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雲南省腫瘤醫院等國內最具權威的腫瘤學專家。新版指南參考引用最新的黑色素瘤 NCCN 指南, 結合中國黑色素瘤的特點, 在 2013 年指南基礎上進行了諸多更新, 尤其增加了特殊類型黑色素瘤診治指南的篇幅, 其中包括頭頸部、 胃腸道、 泌尿生殖道、 眼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診治流程。

 

關鍵字:黑色素瘤,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