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說話的節奏來了解孩子心理
在孩子的言談方式中,除了語速和音調之外,語言本身的節奏也是重要的因素。
如果孩子說話時充滿自信,談話的節奏為句與句之間比較緊湊,滔滔不絕;當孩子缺乏自信時,講話的節奏則慢慢吞吞,伴有結巴。當孩子沒有自己的主見時,他們一般會用不肯定的語氣進行談話,很容易形成模棱兩可的意思。采用這種談話方式的孩子,通常不敢承擔責任,常用語為“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都聽您的”、“都行”等,這需要家長的注意,引導孩子多進行自主鍛煉,放手讓孩子獨立。
通過孩子聽別人說話的方式了解其心理
我們大人之間在進行談話時,可以通過對方聽自己講話的方式來了解其心理,對孩子也可以用這一方法。如果你是細心的父母,就可以在談話中觀察孩子的反應,采用孩子感興趣的方式來表達觀點,並根據孩子的微妙回應來獲取其心理的信息。
據相關學家研究顯示,當孩子對父母的談論話題感興趣時,他們會表現出認真聽父母講述的狀態,一般常見的姿勢有坐姿前傾,視線正視;而如果孩子對於談話話題有表現不滿和厭煩之意,他們就會眼珠亂動,視線發散,身體傾斜,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所以,父母可以根據孩子說話和肢體語言來判斷自己說的話孩子是否願意聽、是否聽進去了,再做調整。
在孩子聆聽父母說話的過程中,一般有三種狀態可以反映出孩子的認真程度,是“凝視”、“點頭”、“提問”。
第一,緊盯父母的眼睛是一種非常理想的溝通狀態。孩子心智通常比較單純,遇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會非常認真的聽父母講。父母隻要發現孩子在講話過程中眼睛始終緊自己,那就可以繼續向下說,因為這就代表孩子對你說的話正在認真地聽著,此時的溝通效果很好,可以起到父母期望中的目的。父母可能還會發現,孩子的眨眼頻率都非常低,這表示,孩子已經完全投入到父母的話語中。
第二,在談話的過程中,孩子大多數的點頭行為表示他們正在安靜地傾聽父母的講話,心態是很嚴肅的,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雙方就某一重大問題溝通時。但是需要提醒父母注意的是,有些“鬼精靈”的孩子會表麵做點頭狀,但實際上在想其他的問題,這就要父母依據孩子的性格和眼神來加以判斷。
最後,完美的聽話態度是,孩子能參與到談話中來,並且時不時地提問,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這說明,孩子真正在用心聽的同時,也在思考。隻有思考了,才會提出問題。父母對於孩子的提問首先需要給予鼓勵,然後要仔細地回答孩子的問題,這樣可以保護孩子的參與心積極性。
作為一個有心、用心的父母,在與孩子的交流過程中,多觀察孩子的表情神態,多傾聽孩子的話語,就會發現其中隱藏的小秘密,可以輕鬆地與孩子進行溝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小編總結:有的時候想要了解一個人也是非常簡單的事情,孩子們的說話神態、動作之中往往甚透著孩子真實內心的細節,也是父母們讀懂孩子心理的主要方式,但願以上的方法父母們能夠好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