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人群應盡量減少暴露
兒童和妊娠女性 兒童對射線極為敏感,年齡越小,受到的影響越大,尤其是發育中的胎兒,須重點保護。
因此,在出現核汙染時,兒童和妊娠女性應盡量遠離輻射環境,減少外出,緊閉門窗,防止放射性物質進入室內;外出時戴帽子口罩,減少裸露皮膚暴露於空氣中等。
在核汙染發生前24小時,可預防性服用碘化鉀,但兒童和妊娠女性須調整劑量,不可過量服用,否則會出現頭暈、乏力及肝腎功能損傷等中毒症狀。在核汙染發生後2小時內,服用碘化鉀仍可起到70%~80%的預防作用,但於汙染發生4小時後再服用,則效果較差。
甲狀腺疾病患者 131I 可損害受照射者的甲狀腺功能,因此,核汙染對甲狀腺功能低下(甲低)患者影響較大,可加重其甲低症狀。在核汙染發生時,應盡量減少暴露。因過量攝入碘亦會影響甲狀腺功能(誘發甲狀腺功能亢進或加重甲低),故甲狀腺疾病患者須慎服碘劑。
醫護人員須遵守防護製度及程序
在核汙染發生時,負責救治的醫院將向醫護人員提供必要的防護裝備(包括手套、帽子、口罩、防護服、鞋套、防毒麵具等),並按規定程序進行操作。
對於受到核汙染者,應首先進行洗消,經檢測合格後方可進入病房。對於離開汙染區人員,應洗澡更衣後方能離開,避免將汙染帶出汙染區。
在進入汙染區時,醫護人員攜帶直讀報警式個人劑量計,當受到的輻射劑量達到預先設定的閾劑量值時,劑量計將報警,提醒醫護人員其受照射劑量已超過安全範圍,須立即撤離換人。
因此,總體來說,醫護人員是比較安全的。
心理幹預以知識宣教為主
由於公眾普遍缺乏核及輻射等相關知識,在核事故發生後,公眾易因對核輻射不了解而產生恐慌。因此,餘教授強調,此時對公眾進行心理幹預十分重要。
首先,當核事故發生時,媒體要客觀公正地報道,進行正麵宣傳;同時,向公眾進行核及輻射相關知識宣教,避免在公眾中產生恐慌。
其次,對於受照射者的心理幹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① 進行核及輻射相關知識宣教,使其對於輻射有正確全麵的認識;② 加強親屬和朋友等社會支持係統對其的心理支持;③ 醫生和護理人員在診療過程中對其進行心理輔導。此外,良好的醫療和社會環境,亦有利於受照射者的心理康複。
目前,我國已製定核及輻射事故相應的心理幹預流程,部分醫院配有專業心理師,亦可至心理谘詢機構聘請心理師對受照射者及家屬進行幹預。
總之,核及輻射事故發生後的心理幹預,須全社會共同參與。
■鏈接
ARS分揀與治療歐洲共識
為應對可能發生的大規模核輻射暴露,歐洲25國就如何在有限的醫療條件下應對急性輻射綜合征(ARS)達成了共識。
共識對可能遭受核輻射的人群采取了兩步走的分揀與治療策略。第一步旨在輻射發生最初48小時內,根據臨床症狀和生物學指標除外未受輻射或僅須門診隨診者。第二步旨在對入院患者重新評估並給予相應治療。共識指出,造血幹細胞移植對ARS的治療並非必需,細胞因子有利於促進血液係統重建,應盡早應用。論文2010年6月發表於《衛生物理學》[Health Phys 2010,98(6):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