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醫生

作者:佚名 來源:新浪財經 日期:13-03-14

  真的能為醫生篩選有用的信息麼?根據漢德利的估計,每月會新增30000篇醫學文獻,這些設備真的能把它們有效收集起來並合理使用麼?最後,這些設備真的能提高醫療水平麼?漢德利說:“盡管沃森有時很有幫助,但是它卻可能提高醫療成本。”這個機器可能給每個病人做出更多的診斷,而醫生又不得不對這些診斷進行更多昂貴的化驗。2012年3月《健康事務》發表的一篇研究發現,利用電子設備獲取即時化驗結果的醫生傾向做更多的化驗,大概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很快能獲得化驗結果的原因。同樣的道理,漢德利說:“如果新工具可以幫助醫生獲取比現在更多的信息,那麼他們的反應會是繼續增加對信息的需求。”

  另一個質疑是缺乏合格的電子病曆檔案(EMR),而這是很多醫療創新的基礎。製造EMR是一個漫長而又痛苦的過程,目前為止已經持續了20多年,而直到今天還是一團糟:現在美國有400多個機構提供EMR,而政府一直努力試圖讓它們使用相同的“語言”。 Mid-Columbia醫療中心的布萊恩-艾爾說:“我們的醫生都使用先進的電子病曆係統,但是這隻限於醫療機構之間,而出了這個圈子,人們通常還是利用複印、傳真甚至是掃描等手段。”

  盡管存在各種困難,但仍有理由期待著下一輪創新。首先是奧巴馬政府推行的法案,2009年的《經濟複蘇法案》,也就是為了應對經濟危機而提出的8000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安排了一筆經費建立統一的電子病曆檔案。同時這個法案還對醫療保險項目進行了修改,醫生和醫院獲得的返還款要同是否采用並合理使用EMR掛鉤。現在這些刺激措施似乎已經有了成效:根據谘詢公司CapSite2012年9月的一份調查顯示,70%的醫生現在使用EMR。《信息周刊》雜誌稱這是一個“轉折點”。

  根據《平價醫療法案》也就是奧巴馬醫改的要求,醫療保險項目會獎勵類似普吉特灣團體保健聯誼會這樣的綜合性機構以及接受捆綁式支付的組織,項目將根據這些機構照料的病人對其進行補償,而不是根據它們提供的單項服務。理論上講,這樣的安排會使醫療機構有動力在長期內保持病人健康,盡管這樣可能會預先在技術上投入大量的資金,但這種新的數字式的健康醫療模式最終將有利可圖。

  衛生事業正處於巨大變革的標誌之一就是這個部門對信息技術員工的需求越來越大。全國的醫院都在大規模的招聘懂得開發和安裝新信息係統的員工,這些人日後還要負責管理係統並培訓現有的員工。根據一項政府的調查發現,2010年醫療界招聘IT員工的在線廣告比2009年增長了三倍。勞工部估計今後十年衛生事業部門的IT崗位將增長20%,而大多數專家相信即使這樣的增長速度也無法滿足需求。數字革命將改變醫療界工作的狀態,助理、護士、醫生以及護工的日常工作流程都會發生改變,然而改變不止局限於醫療界,整個經濟都會受到影響。

  經濟學家指出衛生事業正經曆所謂的“鮑姆效應”,這個理論是由經濟學家威廉-鮑姆和威廉-鮑恩於半個世紀前共同提出的。在大多數行業裏,隻有生產率提高後工資才會上漲,如果工人每小時多獲得一美元工資,是因為技術或者設備的改進讓他們創造了更多的價值。然而鮑姆和鮑恩發現一些勞動密集型行業並不適用這一規律:勞動生產率並沒有提高,但是工資卻上漲了,因為別的部門勞動生產率提高了,為了防止工人跳槽,雇主必須支付更高的工資,因此為了保持服務水平不變,雇主不得不提價。

  隨著時間的推移,受鮑姆效應影響的行業占據國家收入的比例將越來越大,因為它們的成本在不斷

1 2 3 4 5 6 7

關鍵字:機器人醫生,沃森,正確的診斷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