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汪建平教授評述了中國結直腸癌治療現狀—進步與局限並存,從我國結直腸癌生存率、治療手段進步以及發展局限性進行了深刻地剖析。該論文發表在2012年第10期《中華胃腸外科雜誌》。
據WHO2008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結直腸癌5年生存率僅為32%,低於北美國家。分析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我國早期結直腸癌患者比例低;二是我國醫療水平不均衡性。
我國結直腸癌診治取得了一定的進步,1)多學科綜合治療(MDT)觀念逐漸深入,MDT是結直腸癌以及其他種類治療的重要模式。2)新輔助放化療理念逐步推廣,新輔助放化療目前主要用於中低位直腸癌,是指在手術切除前給予的化療和局部放療,目的是提高手術切除率、提高保肛率和延長患者無病生存期。3)腹腔鏡微創手術愈來愈普及;4)結直腸癌肝轉移的治療策略有新轉變;5)個體化治療緊跟國際方向。
汪教授指出,盡管結直腸癌的治療已經取得了一些進步,但仍存在局限性,1)缺乏基於中國人群的大宗臨床研究,現開展的FOWARC研究是針對局部進展型直腸癌的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2)直腸癌的放療不普及;3)標準的手術方式在中國仍未普及,尤其是關於是否保肛理念,2010年衛生部出台《結直腸癌診療規範》要求,腸壁遠切緣需距離腫瘤大於或等於2cm,如遠切緣為1~2cm,需術中冰凍病理檢查證實切緣陰性。這樣既考慮了手術的根治性和安全性,也避免了濫用保肛手術;4)規範化雖得到國家重視但仍任重而道遠;5)專科化診治進展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