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寶貝當心肘部損傷

作者:田洪濤 來源:醫學界骨科頻道 日期:15-04-15

肘部損傷:主要是骨折與脫位

肘關節上方骨折

  即肱(gōng)骨髁(kē)上骨折,指肘關節上方約2cm處的肱骨遠端內外髁上方的骨折(圖中圓圈區域),以小兒最多見,約占小兒四肢骨折的3%~7%,肘部骨折的30%~40%,多發年齡為5~12歲。 可由生活傷、運動傷、交通事故以及間接暴力導致,傷前都有手著地受傷史。

常見類型

伸直型:最多見,占85.4%,跌倒時肘部彎曲,手掌著地,地麵的反作用力經前臂傳導到肱骨髁上部致骨折發生;這類骨折不僅容易損傷橈(ráo)神經和正中神經,也容易導致肘內翻或外翻。

屈曲型:多由於間接暴力導致,跌倒時,肘部彎曲,肘後方著地,暴力傳導致肱骨下端導致骨折;由於肘後部皮膚薄弱,容骨折斷端易刺破皮膚,造成開放性骨折。

粉碎型:成年人多見,常見於車禍等暴力傷害。

臨床表現

  肘部腫脹,皮下瘀斑(多較明顯);肘部劇痛、活動受限,不能伸直;可觸及骨折斷端。

並發症

  骨筋膜室綜合症、肘內翻、肘外翻、血管神經損傷等;其中骨筋膜室綜合症最為嚴重,可出現於創傷後,也可因為治療不當導致。主要表現為:劇烈疼痛、皮膚蒼白、肌肉麻痹、感覺異常、橈動脈搏動消失。

臨床診斷

  病史,體征;正規正側位X就能確診骨折,及分型;主要鑒別於肘關節脫位(見下文)。

臨床治療

手法複位

  手法複位後石膏外固定、牽引:適用於骨折斷端無明顯移位、未刺破皮膚、血管神經未受到損傷等情況;一般固定4-5周,X線檢查骨折預後良好後,可拆除石膏開始功能鍛煉。

手術治療:

  適用於手法複位失敗者、開放性骨折(斷端刺破皮膚)、骨折合並血管神經損傷、局部腫脹明顯,有骨筋膜室綜合征風險者;以及骨折畸形連接、肘內、外翻嚴重畸形者,可行截骨術矯正。手術方法主要有:切開複位、神經血管修複、交叉克氏針固定等;具體方式因人而異。

肘關節脫位

  是四肢關節脫位中第2位常見類型,肘關節處於半伸直位時跌倒,手掌著地,由暴力沿前臂傳至肘關節導致;當前臂內、外翻時遭受暴力也可造成肘關節脫位。

肱骨髁上骨折與肘關節脫位鑒別要點

1、肱骨髁上骨折(申直型):肘關節可部分活動、肘後三角無變化、上臂短縮、前臂正常。

2、肘關節脫位:肘關節彈性固定、肘後三角有變化、上臂正常、前臂短。

  所謂的肘後三角即當肘部彎曲時可以從內到外摸到的3個突出的骨頭,一般情況下3者間位置是固定的。簡單而言,肘關節脫位時:肘關節後方可有凹陷區域,其餘表現與上述肘部骨折類似。治療以手法複位為主,若合並韌帶損傷則需手術治療。

功能鍛煉

1、固定期間:可活動手指、手腕;抬高患手,可減輕腫脹情況。

2、粉碎型骨折術後一周:可在外固定的支持下做肘關節運動;

3、手術切開複位者術後2周後:即可開始肘部運動;4、手法複位者固定4-6周後可開始鍛煉。以下鍛煉強度逐漸增加。

肘部彈性伸展:

  患手彎曲,掌麵朝向臉,用另一隻手輕輕朝向肩部推壓前臂,直到感到上臂後部有牽拉感。,堅持15-30秒,重複2-4次。

掌麵翻轉:

  坐好,將患手置於大腿上,保持前臂與腿部貼合,上下翻轉手掌,重複8-12次。

前臂內外翻鍛煉:

  患手平放,握住一支筆,慢慢轉動前臂,每個方向保持15-30秒,直到換到掌麵朝下,重複2-4次。

肘部彎曲伸直:

  在不引起疼痛的情況下,盡量將肘部彎曲和伸直,達到輕到中度的伸展,在不引起症狀的前提下重複10次,每天3個循環。

  前臂旋轉:

  肘關節呈90°,掌麵向上,緩慢的左右轉動前臂,達到中度伸展,在不引起症狀的前提下重複10次,每天3個循環。

  擠捏網球:(可以毛線球等代替)

  手握網球,沒有疼痛的情況下用力擠壓,堅持5秒,放鬆,再重複10次,每天3個循環。

關鍵字:肘部,前臂,皮下瘀斑,肘外翻,克氏針固定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