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論壇網訊(駐地記者 陳惠芬 通訊員 王媛婷 記者 劉暢)2012年6月16日,由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普外科、複旦大學普通外科研究所、複旦大學大腸癌診療中心、上海普外科協會結直腸肛門病學組、《中國實用外科雜誌》、《中華胃腸外科雜誌》、《中國癌症雜誌》和《中國臨床醫學雜誌》共同主辦的第八屆上海國際大腸癌高峰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微創治療成為本次大會的一大亮點,涵蓋了腹腔鏡外科、機器人外科和腹腔鏡內鏡聯合治療外科的各個領域。眾多國內外知名專家分別就目前世界上關於結直腸癌微創外科、化療、放療等領域的最新進展作了介紹,吸引了來自歐美及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超過600名代表參會。
據悉,近年來,大腸癌的發病率在我國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發病率由上世紀70年代初的12/10萬增長到目前的56/10萬,升速約為每年4.2%,遠超2%的國際水平。目前,我國大腸癌的發病數已超過美國,發病率在我國所有腫瘤發病率中排名第5位。據今年4月11日上海市疾控中心發布的最新癌情監測數據顯示,惡性腫瘤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後的第二位死因。其中,大腸癌發病增速最為顯著,已從常見惡性腫瘤排行榜上的第6位升至第2位,然而大多數患者診斷時多為晚期。
大會主席、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醫學會普外科專委會主任委員、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普外科主任秦新裕教授介紹,目前手術切除仍然是大腸癌的主要治療方法。其中,腹腔鏡下大腸癌切除術、內鏡粘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大腸癌、機器人手術等微創手術治療,由於不需剖腹、患者術後恢複快、疼痛輕、術後腸粘連少、住院時間短、住院費用低並能增加美容效果等優點而備受推崇。
據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普外科許劍民教授介紹,幾乎所有的傳統開放結直腸手術均可應用腹腔鏡技術完成,腹腔鏡結直腸癌的手術適應證與開腹手術大致相同,適用於早期和進展期結直腸癌。腹腔鏡手術本身也在不斷發展,從多孔(三孔或四孔)到單孔甚至不經腹部皮膚戳孔,經由人體自然孔道完成手術操作。達芬奇機器人輔助手術是近年發展起來的一項微創外科新技術,具有3D成像係統、術野放大10-15倍、可以遠程手術等優點,目前已應用於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婦產科、心胸外科等多個專科領域。機器人輔助結直腸癌手術特別適用於操作空間狹小、技術要求高、需要精細解剖操作的結直腸癌,目前中山醫院已開展結直腸癌的機器人手術近80例,病例數居全國第1位。
近年來,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在大腸癌診治領域取得了較大進展,年收治結直腸癌患者數超過1500例次,尤其在結直腸癌肝轉移領域,處於國內領先地位。經過近10年的努力,由秦新裕教授和許劍民教授牽頭的科技成果“結直腸癌肝轉移的外科和綜合治療”獲得了2011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該院還在國內率先建立了結直腸癌肝轉移的多學科綜合治療團隊(MDT)診療模式,該模式已向全國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