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嘉教授
8月27日,由中華醫學會、人民衛生出版社和健康報社主辦,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承辦的2011東方國際肝膽外科論壇在上海舉行。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樊嘉教授作了精彩報告,其內容摘要如下:
肝細胞癌是常見、高發、惡性度高的腫瘤之一,在我國是第二位的腫瘤死亡原因。盡管以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轉錄組學和代謝組學為代表的新型組學、分子生物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肝癌基礎研究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發現了許多與肝癌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的重要分子機製和關鍵分子,但肝癌的總體預後仍然很差,總體5年生存率不足5%,這說明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嚴重脫節,基礎研究的重要進展沒有轉變為臨床可用的診療方法。如何打破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藥物研發之間的巨大鴻溝,將後基因組學時代的海量分子生物學醫學信息轉化為臨床可用的技術方法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也是進一步提高肝癌治療效果的關鍵。轉化醫學就是為適應這一從基礎到臨床的實際需求而出現的一種新型醫學研究模式。
轉化醫學的核心是將生物醫學基礎領域的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轉化為能在臨床實際應用的理論、技術、方法和藥物;同時把臨床醫療的實際問題反饋給實驗室並以此來完善相關基礎研究並進一步開展新的臨床研究,即“從實驗室到病房(Bench to Bedside)”和“從病房到實驗室(Bedside to Bench)”的雙向研究過程(簡稱B2B),是一個基礎和臨床研究相互促進、循環向上、不斷提高的研究過程。肝癌基礎研究向臨床轉化主要從提高肝癌早期診斷率、對肝癌進行分子分型和個體化治療、對肝癌轉移潛能進行早期預測、尋找有效幹預靶點和藥物等幾方麵入手:1. 肝癌早期診斷標記物的驗證和應用。尋找新的特異性及敏感性更高的肝癌診斷標記物,對肝癌高危人群的早期預警和AFP陰性肝癌和小肝癌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國內外許多研究已經利用基因組/蛋白質組/代謝組學技術成功篩選出一些在肝癌中特異性高表達、可能成為新的肝癌診斷標記的潛在指標。但這些大多為小樣本、單中心、局限人群的檢測結果,尚有待大樣本、多中心、廣泛人群的驗證,需要基礎、臨床、流行病、試劑生產廠商等多方麵的通力合作,才能將這些基礎醫學研究結果盡快轉化為臨床可用的診斷指標,進一步提高肝癌特別是早期肝癌的診斷準確率。2.肝癌的分子分型和個體化治療。腫瘤的遺傳異質性和分子生物學特征提示我們需從分子水平對肝癌進行更精確的分子分型,根據不同的分子亞型采用相應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對不同肝癌患者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和藥物( 包括劑量等),既進一步提高了肝癌的治療效果,又減小了毒副作用。3.肝癌轉移的早期預測。轉移是惡性腫瘤最重要的生物學表型,是影響惡性腫瘤預後的首要因素,許多研究發現腫瘤原發病灶具有與其轉移病灶相同的基因表型,而這些病人腫瘤轉移率高、預後差,提示促使腫瘤發生轉移的基因改變可能大部分在原發腫瘤階段就已經發生,高轉移傾向的腫瘤與低轉移傾向的腫瘤具有完全不同的基因表達譜。為在原發腫瘤階段及早對腫瘤轉移潛能進行預測、診斷和防治奠定了理論基礎。利用肝癌或癌周肝組織(微環境)的表達譜均建立了能較準確早期預測肝癌轉移傾向的分子標簽。當然,這些研究大多為小樣本、局限人群的初步檢測結果,尚有待大樣本、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進一步證實。4. 肝癌有效幹預靶點和藥物。近年多靶點幹預藥物索拉非尼(Sorafenib)已在肝癌治療中發揮一定作用,成為肝癌治療臨床轉化的代表。但是,目前的分子靶向治療在臨床應用中還存在諸多問題:靶點的特異性有限,臨床應用還有較大毒副作用;單一靶點/藥物治療很難達到完全抑製肝癌的目的。尚有待從重要的基礎研究結果中發掘出特異性更高的分子靶點和藥物,並將多種藥物聯合應用,這樣才能使肝癌的分子靶向治療療效進一步提高。
轉化醫學給目前遇到困境的癌症研究帶來了新的曙光,必將在二十一世紀癌症醫學研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我們能堅持自主創新之路,必將在肝癌轉化醫學中獲得成功。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專題報道:http://zt.cmt.com.cn/zt/EIFHS2011/index.html